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3-11-01    作者:顾训宝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3-10-31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经历了概念演变、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形成过程。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这项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共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做出了进一步总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部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逐步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过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十分艰巨的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任务,“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从相对封闭条件下解封的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后再次察觉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改革从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局,实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率先突破,随后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持续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概念演变

  理论的形成往往从概念的产生开始。《决议》在全面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使用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蕴含其中的历史深意是什么?要弄清这一点,就需要厘清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概念的提出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新名词,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改革”一词,恩格斯、毛泽东都曾提及,但作为国策层面的概念则形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正式发出了改革的呼声。随后,2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的方针政策,“改革”概念正式形成。“开放”一词是中国共产党在向外国学习有益经验的实践基础上逐渐提出的。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提到“实行开放政策”。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标志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由此可见,国策意义上的“改革”和“开放”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相近。最早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提出“改革开放”概念的是邓小平。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参观集美学村和陈嘉庚故居时提道:“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改革开放”概念的完整提出和界定是在中共十三大,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指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此后,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直使用的一个核心政治概念。

  “全面深化改革”概念的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概念的重要构成基础,在中共十八大后成为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的高频词。根据对《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的初步统计,仅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1日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全面深化改革”一词达百余次。这折射出“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共十八大后党的重要工作。当然,这一概念并非中共十八大后才提出,而是在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就正式提出了。此后,党的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提出了“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概念,而“全面深化改革”一词到中共十八大前鲜有提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到该词1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该词13次,此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该词18次。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概念虽在1988年9月正式提出,但正式形成是在2013年11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此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中,直到中共十七大报告才提到“深化改革开放”概念。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并被纳入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做了系统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概念是在“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等概念的演变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反映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对改革开放的坚持、拓展和深化;第二,关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邓小平曾指出:“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概念等同于“全面深化改革”概念。第三,《决议》中使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一概念,意在回应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确定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的政治品格。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建构

  理论建构,既是核心概念的延展,又是实践探索的前提,承担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每一次改革,都需要创新理论,建构理论体系,以凝聚改革力量、消除改革分歧、实现改革目标。中共十八大后,面对复杂艰巨的改革开放任务,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首先进行这方面的理论建构。

  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建构,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方向、目标、特点、推进方式等基本范畴就构成了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四个是”充分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四个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今天的改革要从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等层面进行全方位优化,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制度现代化成为继“四个现代化”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各领域统筹推进构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要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各个领域统筹推进,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其中,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好牵引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推进方式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总体方法上要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建构,在建构原则上,坚持追求效率中突出公平正义;在建构策略上,坚持讲求重点中注重系统建构;在建构道路上,坚持自上而下中强调自下而上;在建构保障上,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理论建构的鲜明特点。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完成从概念到理论的飞跃后,还要经过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实践在新时代的深化和拓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由易到难、由局部到全局、由增量到存量循序展开。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特殊阶段,面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共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调研,明确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广东返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一开始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了重要位置,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曾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研讨深化改革问题,都在释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信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这些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那么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加强顶层设计,就成为这次会议推动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和力量,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一,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基本方略之一。同时,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中共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部署,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做出全面战略部署,不仅系统集成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而且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紧密联系、前后呼应,其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按照中共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做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中共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中共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拓展与深化,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向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迈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按照中共十八大尤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集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一时期,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换挡期、阵痛期和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基于此,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随后其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改革的主线。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做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重大决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从生产端入手,着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一是去产能工作扎实开展,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推动出清“僵尸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二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做长做强做优产业链;三是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不断降低;五是扩大短板领域有效投资,深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十三五”时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通过降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2016年至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通过加快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5.30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为4.29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做到‘不低于4%’”。

  通过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消减行政审批事项,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46位跃升至2019年第31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我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平均降低3.3%。“2021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2.4%和15.1%,比2012年分别上升4.2和5.7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发展成效甚至成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首次滑落至8%以下,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引领我国经济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2020年4月10日,为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做出全面部署。中共二十大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从2019年起“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条件显著改善。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投入快速增加,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时期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2.67%)。我国的科技创新表现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位,自2013年起我国的排名已提升了24个位次,连续10年保持稳定上升势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位居世界第一;神舟系列飞船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三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45.4∶45.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需求结构更趋协调,“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不断优化,三大需求结构由2012年的51.1∶46.2∶2.7调整为2021年的54.5∶43.0∶2.6,拉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性明显增强,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持续调整。四是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屡创历史新高。六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三)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1年末,中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5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0%提升至29.7%。中欧班列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二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从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2022年,全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2021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13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9.5%。“21个自贸试验区国土面积占全国不到4‰,但实现了占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额,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不断精简负面清单,完善相关法律。“外商投资法、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2012—2022年,“外商投资企业从44.1万户增长到66.8万户”。截至2022年8月底,“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四是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制度,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五是双向投资增量提质。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实现两位数增长,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2013—2021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稳居全球前列,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达1.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2%”。此外,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增多。2021年“新签合同额上亿美元项目560个,较上年增加46个”。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连续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推动签署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打造地区经贸合作主平台,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是近200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共中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共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战略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代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中国“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因此,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做出工作部署。

  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制度机制。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以前所未用的力度展开。党的十九大后,制定监察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等,并且加快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使这一民主形式广泛运用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另外,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完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方面制度上,也都取得历史性进展。“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如期实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五)系统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七种协商民主渠道”。中共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的渠道、内容、方式、运行机制等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和效果都达到新的高度。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组建和重组部级机构25个,调整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部级机构31个”。此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推进群团工作创新;以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发展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围绕更好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2020年底,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的方向迈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持续缩小。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中共十八大以来十年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定“两个同步”“两个提高”“一个分配格局”改革目标,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障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十年间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役,一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绿色变革就此开启。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时间表”。中共十八大以来,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此外,中共十八大以来,先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定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30多部生态环保法律,我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开展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一是率先施行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二是压茬展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三是全面实施政策制度改革,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累积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群众基础,改革效能正在全面释放。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奋勇向前,推动改革强军向纵深推进,不断夺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改革开放事业得以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回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正如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为加强党中央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从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共召开了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26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出台的改革举措数以千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稳改革开放这艘航船的正确航向。

  (二)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提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做到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伟力;做到让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果,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把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引领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实践创新,不但为党的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加以引领。“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拨去困扰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通过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困惑,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面对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三新一高”的重大部署,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决策和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前行,必须继续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增强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要坚持“两个相结合”,遵循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把握理论创新的规律。

  (四)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能够为之提供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对正确方法论的一贯遵循与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更大成就,必须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实现两者相互促进;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提高决策科学性;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与宝贵历史经验的积累,最根本、最重要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这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敢闯善创实干,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顾训宝,法学博士,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美德山东建设研究基地”。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