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冷兆松 周力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创新
发布时间: 2021-06-08    作者:冷兆松 周力航    来源:国史网 2021-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创新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并将其发展创新为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对于开启和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实践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形成与发展创新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突出问题,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四个全面”完备表述的提出

  2014年12月13—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四个全面”的完备表述,但此时还没有提炼出“四个全面”这个概念。

  (二)“四个全面”概念的提出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成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四个全面”明确界定为“战略布局”,并科学地揭示其内在逻辑、战略目标、战略举措、重大意义,也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创新

  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并一致表述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个新的论述较2015年第一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呈现一个“变”和三个“不变”,即第一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其他三个“全面”则不变。这个新的论述所呈现出的变化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对其他三个“全面”的原文保留也绝不是简单的内涵不变,而是蕴涵着丰富而严密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重大发展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递进提升的内在逻辑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第一个“全面”新的论述实质上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的递进提升,是由严密的理论逻辑、可靠的实践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必然选择。

  (一)战略目标递进提升的理论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一系列有序衔接且不断跃升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2020年10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胜利在望的历史时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递进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契合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及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与“三步走”战略的形成  20世纪后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的概念,形成了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中国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初步构想:“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进一步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7年4月30日、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的两次谈话中,进一步提出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战略构想。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宏伟战略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到21世纪初,一方面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另一方面这只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因此,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提出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共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在临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重大时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习近平在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二)战略目标递进提升的实践逻辑

  伟大的目标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伟大的事业在承前启后中推进。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国的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契合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实践逻辑。

  即将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粮食全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形势向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新体系,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4位。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所占全球比重达28.1%。截至2020年9月底,“建成超过7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到4000万套,工业APP超过35万个”。

  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十三五”时期,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完工,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中国机场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172.2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420万公里。截至2020年7月,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3.6万公里。

  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构建  “十三五”时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共安排9538.7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达34913亿元。2020年,中央财政拨付地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增长到236.07亿元。各级政府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全国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我国社会治理的显著成果。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十三五”时期,教育部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7万余人;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2015—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中西部项目和幼师项目,“培训乡村教师校长950万余人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2019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02.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截至2020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减少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数由20万人首次实现动态清零。

  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居民医保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接近60%。截至2019年底,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18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7.2亿人次;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7.8/10万和5.6‰”;全国所有县(市、区)普遍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不断优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三五”时期,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喷涌而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迎来多个新增长点。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642.66亿元、银幕总数69787块;全国图书出版量102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7.29册(张);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538亿元。在“十三五”时期,以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为主要指标,文化产业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日臻完善,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三)战略目标递进提升的历史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指向,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第一个“全面”的发展创新,契合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站起来”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彻底洗刷近代中国的百年耻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完成了“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国民经济状况,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宏伟目标,新中国以举世震惊的速度研制出“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仅用20多年时间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具备了坚实可靠的科技基础和物质基础。新中国顶住了一切外来干涉、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国际社会站稳了脚跟,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得到了全世界普遍认同。

  中华民族“富起来”  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温饱、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细化为“新三步走”战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分别做出衔接有序的战略部署,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厚成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中华民族“强起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系统擘画,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完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提出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伟大复兴,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必经阶段。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5月,习近平再次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梦的本质和战略部署,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递进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契合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及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契合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逻辑,契合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历史逻辑。

  其他三个“全面”的内涵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的第一个“全面”的发展创新,必然带动作为三大战略举措的其他三个“全面”一系列的发展创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其他三个“全面”的文字表述尽管未变,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但分别赋予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内容新要求。

  (一)战略目标的递进提升带动其他三个“全面”的发展创新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由四个“全面”简单叠加的机械组合,而是以严密的内在逻辑为纽带,以四个“全面”为构件凝聚而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第一个“全面”是重大战略目标,在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到2020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其他三个“全面”是三大战略举措,为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提供各个方面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第一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递进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符合中共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客观实际。战略目标的这种合乎实际的有序接力和更替升级,不会改变第一个“全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的性质,不会改变“四个全面”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因此,第一个“全面”的升级转换必然带动其他三个“全面”的发展创新。

  以“十四五”规划起步开局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的全方位支撑,必须一以贯之贯彻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精神,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其他三个“全面”文字不变但内涵创新

  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具有长期的理论指导意义。既然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标以“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建议》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赋予了新内涵。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化农村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议》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建议》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二是将第一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了战略目标的递进提升,为其他三个“全面”注入新内涵新要求,这样,就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创新为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创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有利于巩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团结奋进的思想政治基础;理清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党和国家阶段性奋斗目标依次递进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的理论逻辑,为一以贯之有序开拓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对于开启和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冷兆松,法学博士,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周力航,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02488。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3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