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 2011-06-27    作者:赵 曜    来源:《求是》 2011-06-27
  字体:(     ) 关闭窗口

—— 评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读本》共分为五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读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又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划时代的理论体系的内容,都是由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读本》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要点有三:第一,从国际上看,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第二,就国内而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由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第三,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指出: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理论体系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四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四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来源。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有它的源和流。源就是实践基础,流就是前人的思想资料。《读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实践要求。《读本》强调,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落实好,关键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总括上述,《读本》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简明扼要,文风朴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是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的重要辅导材料。

    1. 章舜粤 何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3.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价值
    4.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研究述评
    5. 潘娜: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与时代特征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