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
发布时间: 2010-11-16    作者:马龙闪    来源:《学习时报》 2010-11-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打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的,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即“拥护国内和平” 的路线。(《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295、343页)布哈林在1923年10月阐述的这一重要思想,在当时曾得到俄共(布)党内几乎一致的赞同,这实际上是一条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缓和阶级斗争、维护国内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但是在列宁逝世以后,在此后一连串的党内斗争和社会运动中,斯大林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线,所以,发生了把大批老布尔什维克统统打成“人民敌人”,把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加以镇压的事件,发生了连续不断的清洗、特别是30年代的“大镇压”和战后大规模“清洗” 的事件。尽管早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就在《论合作社》中提出了把“工作重心”由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方面,即经济建设上来的问题。(《列宁全集》,第43卷,中文第2版,第367页)但斯大林当政后,却把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在我们建国后最初20多年,毛泽东尽管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他并没有完全认清斯大林这条路线的错误,所以,我们党在1957年之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内和社会上采取了一系列激化矛盾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措施,特别是发生了发动和进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意义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7.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课题
    8.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