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论
——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现代化长远建设目标的总构想。这个构想,是在对“四个现代化”目标首先作出修正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到1987年正式确立,前后历时近10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访问美国,先后参观了福特汽车厂、约翰逊航天中心、休斯公司、波音公司等大型现代化公司企业,“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感到很有收获”,(《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页)。美国社会高度现代化的“冲击力”,再加上此前在日本、新加坡访问时的见闻,使邓小平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由此促使他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既定的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问题。
1979年3月21日,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第一次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像的还要困难些”(同上,第496页)。两天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又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同上,第497页)。10月4日,在出席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工作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时,他又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同上,第563页)“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经过国内外比较和思考,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呢?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给出了答案,就是:“小康之家”。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同上,第582页)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小康”目标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很快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初步繁荣。1983年2月6日至18日,邓小平专程来到人称“人间天堂”的苏州、杭州等地考察了12天,论证“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结果信心大增。这样,从1984年起,邓小平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1984年4月18日,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邓小平说:与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同上,第970页)5月12日,在会见尼日尔国家元首赛义尼·孔切时,他又说:“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把中国建成一个小康社会。……我们准备再用三十年、五十年的时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同上,第973页)这是关于“两步走”的表述。此后,在1984~1987年的3年时间里,邓小平又十余次谈到这个问题。1987年2月18日,在与加蓬总统邦戈谈话时,邓小平把此前一直使用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成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基础上,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的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为十三大报告所采纳。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被邓小平称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经过努力,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前两步目标提前于1995年完成。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21世纪前50年新的“三步走”战略。目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