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发布时间: 2010-09-06    作者:吕薇洲    来源:《红旗文稿》 2010-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嬗变和实质影响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分歧。 

  (一)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一贯强调自身思想来源的多元性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认为社会主义不应当以某一种固定的思想为其理论基础,而应当兼容并收所有符合伦理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材料。因此,它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认为基督教教义、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康德的伦理学与新康德主义、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分析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广泛吸取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占指导地位。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在其后来的发展演进中,逐步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转而强调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声称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价值,是某些基本原则或基本价值的实现,坚持把“自由、 民主、公正、互助”等伦理道德原则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根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身,也不在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存在,而是违背了所谓人类一般的理性、伦理原则,只要按照上述原则不断对其改良就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社会主义视为一个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形态,认为社会主义有着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并确立了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混合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公有制占主体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生产资料社会化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非社会主义的基础。他们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他们主张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的根本差别,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过去那种盲目追求纯之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做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但同时,也一直坚持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四)民主社会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是“全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加剧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迁。传统产业工人队伍缩小,新中间阶层急剧膨胀,社会(民主)党传统的社会基础遭到了削弱。为寻找适应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环境下的新的社会认同,社会民主党摒弃阶级政治,淡化自己的传统阶级定位,抹杀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公开宣称自己不是某一个阶级和集团的组织,而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工人阶级依然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五)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观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当作“民主的最高形式”,认为民主主要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与文化进步以及国际民主。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从抽象的、超阶级的视角看待民主,他们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框内,认为民主制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实现。因此,民主社会主义鼓吹阶级调和,主张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式民主,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看作是一党专制和极权统治,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通过民主、改良的办法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须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其实也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敢触动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秩序的改良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强调民主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任何民主本质上都表现为一定阶级的专政和民主,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实现专政与民主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拒绝实行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 

  (作者吕薇洲,中国社会科学院,100732。摘自《红旗文稿》2010年第4期,全文约9000字。)

    1. 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2. 当代阶层意识的流变
    3. 毛泽东建国方略的历史流变
    4. 共生与流变:媒介视阈下的口述历史
    5. 章舜粤 何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6.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7.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价值
    8.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研究述评
    9. 潘娜: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与时代特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