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3-23    作者:季明 孙存良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3-23
  字体:(     ) 关闭窗口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重大课题,对于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批驳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攻击,是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头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强调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根本指导作用。

  正确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日益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对马克思主义发动各种攻击。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点。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态势,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交织,有益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同时并存,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又与国际“西化”、“分化”势力遥相呼应,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干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和交锋。当前,这种交锋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五个问题,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道路、领导核心、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等,是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抱着敌视态度,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也有的人声称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因此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错误认识,而且对指导思想的理解也存在问题。指导思想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不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也不管一国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思潮五花八门,但以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却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坚持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1. 章舜粤 何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3.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价值
    4.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研究述评
    5. 潘娜: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与时代特征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