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党建60年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9-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执政兴国 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海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基层党组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扎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的先进性也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抓基层、打基础,60年党旗高高飘扬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紧紧围绕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中心任务,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为在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为适应党执政的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农村、企业、街道、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广泛建立党的组织。1957年,农村党组织覆盖率由1949年的33.5%上升到99.9%,其他领域党组织也迅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党组织整顿,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基层组织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健全、在整顿建设中得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逐步规范。

  党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之后,针对十年“文革”使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局面遭到破坏、党的组织建设受到严重削弱的状况,1979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和1980年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并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恢复整顿组织、健全党的生活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围绕确保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不断突破重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部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确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四条指导方针。这一时期,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开创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自身状况的深刻变化,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大力推进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5 年1 月至2006 年6月,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9月,中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部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健全组织,壮大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党员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党员结构日益改善优化,党员素质进一步增强提升: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国共有近7000万名党员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规模不断壮大。各级党组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的有效覆盖。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37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比1949年增加了350多万个。

  ——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活动载体,通过组织实施“三级联创”、“凝聚力工程”、“强基固本工程”,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制等活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力量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方式。普遍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书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2008年底,全国实际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有9.97万名。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的思想素质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按照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要求,各级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吸收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注重在重大突发事件和危难时刻考验和发展党员。到2008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到了7593万,比1949年的449万增加了7144万。党员的分布更加广泛,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中央及有关部门就发展党员工作等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农村、国有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等制度规定逐步完备,基层党建工作各个环节的制度安排衔接更加紧密。

  60年风雨历程,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党员的战斗力更强了。“平时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成为共产党员的最好标志。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御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面,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为民 铸就党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曹建文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培养造就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干部,使之成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奋斗的中坚和骨干。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级党

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谱写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是一部继承优良传统、着力改革创新的发展史,是一部党的组织路线始终服从和服务党的政治路线的发展史。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实践探索,着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管理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干部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大力培养选拔干部,注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这一时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虽有曲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拨乱反正,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干部队伍实现整体性新老合作与交替。

  这一时期,全国大规模平反纠正冤假错案,一大批无辜遭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大量的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时,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在“文革”中“靠边站”的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和制度创新,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迅速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2000年11月开始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于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

  全党兴起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工作,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 成就斐然

  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强。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干部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通过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训干部,让干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干部队伍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机关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干部总数的87.5%,比1978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比1949年党员队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比重仅占0.9%的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07年底,全国机关干部688.9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313.2万人,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941.9万人。全国机关干部老中青结合的梯次结构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分布趋于合理,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普遍对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异地交流。抓住领导班子换届等契机,积极推进干部交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干部分类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法总结了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管理,中国特色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凝聚着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是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我们的干部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充分依赖、不畏艰险、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过硬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富民强国 凝聚八方英才

本报记者 张炳升

  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伴随着新中国走过

的光辉历程,60年来,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一曲曲恢弘乐章。

新中国建设,热切欢迎各类人才

  1949年9月19日,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民主人士张元济等一同游览天坛,谈笑风生的共产党领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初生的新中国政权,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当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中央政府对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为了适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国家还制定从工人、农民骨干中培养亟需人才和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留学生回国和派遣留学人员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

  党的人才政策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工人、农民比学成才,神州大地迅速涌现出王崇伦、孟泰等22.3万余名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建设骨干人才。从1949年到1966年,共有近87万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大批转业干部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管理者。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派出1.6万名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进修,这些优秀学子成为我国党政军领导干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筹分配,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围绕“一五”计划和其他重大工程,专门技术人才不断被统一调配到建设一线,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成功,成为新中国的骄傲;“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0年风雨砥砺,令人难忘的“科学春天”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从1978年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恢复和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中组部牵头成立“中央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建立了专家库,代表中央直接联系数千名各领域高级专家,建立了联系服务专家制度;

  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写入《宪法》,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实施了著名的“863”计划。

  一系列举措,让“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科技事业重现生机,广大知识分子心情舒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更使人才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战略,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有关部门实施了“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培养、集聚计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力度。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党和国家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章强调要“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才强国战略,新世纪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2年,中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和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紧密结合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中央把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推动了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开展。先后开通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全国各地出现了新一轮海外人才“回国潮”。

  6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才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从基础起步,在改革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为富民强国造就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党中央、国务院邀请的创新创业创优专家及其家属在北戴河休假。资料照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