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歌外交”的历史功能
“诗歌外交”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功能,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一)抒发外交理想。新中国外交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毛泽东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里宣布:“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他把这种理想赋在诗歌里。例如:
《念奴娇•昆仑》(1935年l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阕从对寒气逼人的茫茫雪山写起,下阕发出奇想,欲求倚天宝剑,把为害人间的“昆仑”裁为三截。作者把帝国主义比作昆仑,寄托了抵抗列强、建设和平的美好愿望。“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成了中国人民表达世界和平愿望的常用诗句,被广泛引用。
又如:
《七绝•告马翁》(1958年12月21日)
人类今闲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毛泽东本人对这篇仿陆游《七绝•示儿》的绝句,解释说:“大陆的蚊子灭得差不多了”,“港台一带,餮蚊尚多,西方世界,餮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7]待到世界剥削阶级、反动势力消灭,公祭之时慰告马克思在天之灵,共产主义的理想跃然纸上。
(二)表达外交立场。独立自主,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后来的修正主义,是毛泽东确定的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其实,他在早期诗作《布告四方》(1929年1月)就已通俗地表达了这一点,其中有诗句云: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打倒列强,人人高兴。”
不难看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些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立场,在这首四言诗里已明显初见端倪。
再如: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诗写作的时间正值1962年中共八大确定“坚决而彻底反对国际共产运动中主要危险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方针,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偏袒印度,中苏两党关系日益恶化,“九评”已箭在弦上,两国关系一派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气象。通过这首词,毛泽东表达了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反帝反修立场。他本人也特别重视该词的外交意义,所以特别题写了“书赠周恩来同志”几个字,派专人送交当时主管外交工作的周恩来。
(三)宣示外交政策。仔细研究毛泽东建国后的诗作,可以发现一些诗篇恰写在他做重要外交决策的前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对外政策。例如: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敌15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毛泽东借和诗人柳亚子《浣溪沙》之际,专门填此词,庆祝志愿军的胜利,宣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方针政策: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再如: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赞颂女民兵的飒爽英姿,但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时国际形势紧张,美国继续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东南方,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金门炮战已经打响;西南边境,中印发生领土争端;北疆步人多事之秋,苏联厉兵秣马,虎视眈眈。在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之下,举国开展浩大的大练民兵运动。考虑到这个大背景,这首词的深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旨在昭示全世界:中国已做好军事上的各种准备,六亿神州皆为兵,连女性也爱“武装”,外敌胆敢来犯,必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外交威慑的意味不言而喻。
(四)体现外交风格。海伦•斯诺说:“他(指毛泽东)总是建立政策和理论的广泛大纲,而把细节留给行政人员。”押金[8]他这个风格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对国际形势之高瞻远瞩,对外交战略之运筹帷幄,对外交决策之指挥若定。这些给许多国外领导人和友好人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新中国热爱和平、独立自主、主持国际正义,以及促进人类进步的良好国际形象。这在他的诗歌里多有体现。例如: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
读罢这首词,一位漫看云卷云舒、胸怀豪迈、淡定从容的外交战略家形象呼之欲出。
又如: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是一首很有特点的词,有趣而不失气势,既有词的韵味,又兼具杂文讽刺之效,毛泽东“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9]的外交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的诗歌内容丰富,背景深刻,意蕴深远,其外交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一首诗词发挥多重作用,扮演多个角色,而且这些作用和角色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例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这首词表达了建设没有“害人虫”世界的理想,显示了他反帝反修的坚定立场,亦充满无限豪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