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05周年,对于多年来特别是百周年以来的毛泽东研究的现状,我想主要谈两点看法。

  第一,怎样估价最近几年毛泽东研究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是正常的。像1993年毛泽东百周年那样热一热是必要的,但若期待其一直热下去,则未必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热过之后总会平静。平静是常态,不是低潮。在常态下的研究才能得以深入。因为学术研究本质上要求的是冷,“板凳坐得十年冷”,赶时髦难出惊世之作。

  我这样谈并非仅出于逻辑的推论,而是基于事实。比如,每年各种报刊发表的有关毛泽东的文章据粗略统计不下千篇;每当遇到重大题材,各个编辑部总会收到许多结合毛泽东进行论述的文章;凡遇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周年,相关报刊都会召开纪念座谈会,1995年有“毛泽东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96年有“纪念三大改造40周年”、1997年有“纪念《正处》发表40周年”等等;图书的出版同样如此,其中出自当事人的回忆比较有影响的有;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1995年出版)、《张耀祠回忆毛泽东》(1996年出版)、陶鲁茄《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此外,像《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毛泽东的艰辛开拓》这类反响较大的著作也都得以修订再版;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已经出到第13册。综上所述,毛泽东研究没有出现低潮,目前处于一种正常状态。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着眼点非常宽泛,各个领域都涉及到了,包括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人格魅力。其中从文化角度解读毛泽东的似乎更多一些。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专著有20多种,文人毛泽东、毛泽东和文化情结等题目屡有所见。相比之下,对毛泽东政治方面的研究就显得薄弱。这是重文化轻政治的倾向。二是一些文章热衷于考证毛泽东的生活琐事,如饮食爱好、生活习惯等,颇迎合了某些人的口味,但对于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则有所淡化。这是重细节轻理论的倾向。

  第二,如何使毛泽东研究深入一步?简而言之,一是学风要正。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想走捷径,一鸣惊人,都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开拓新领域。这里所说的开拓新领域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上一层楼。从这个意义讲也可以称作开辟新境界。

  比如,应该从加强薄弱环节人手。毛泽东经济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和总结有待挖掘的内容还不少。1959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作的读书笔记,是毛泽东集中系统地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的文献,无论对中国现当代经济史还是思想史来说都是极宝贵的资料。同样它对于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对于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这方面可作的文章不少。

  又比如,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以往的研究作出新的判断。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曾被林彪、“四人帮”歪曲篡改到荒谬的地步,乃至多多少少妨碍了我们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解。从今天的现实看,毛泽东关于要减轻学生负担,不要以学生为敌,不要搞突然袭击,出偏题怪题等思想并非没有道理。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个问题解决得并不是很好,我们需要结合毛泽东的有关论述,来认真思考一下教育改革的方向。

  刘国新《党的文献》1998年第4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