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怀超、秦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理论前沿》1999年第22期。
[②]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6期。
[③]王素莉:《党的八大路线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④]金生成:《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求实》1991年第614期。
[⑤]王梦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红旗》1981年第8期。
[⑥]曹普:《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方位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1期。
[⑦]黄峥:《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⑧]梁柱:《探索自己道路的细想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⑨]黄如军:《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1期。
[⑩]朱庆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理论学习月刊》1993年12月24日。
[11]黄宏:《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实现意义》,《红旗文稿》2003年第23期。
[12]王拓彬:《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
[13]刘少奇三步经济发展是指在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之后,第一步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第二步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第三步就要在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
[14]李青、林祉成:《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央社会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6月22日。
[15]王杰:《论陈云经济思想的若干问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6]一个“主体”、一个“补充”,是指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
[17]江泰然:《朱德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涵探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8]武国友:《论中共八大的社会发展战略及其运作中的变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
[19]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20]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2月9日。
[22]周孝君:《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23]黄宏:《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实现意义》,《红旗文稿》2003年第23期。
[24]黄文安:《1956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北京党史》1990年第1期。
[25]郭迎选、周洪:《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5期。
[26]刘家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和陈云市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7]黄少群:《略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党的文献》1997年第4期。
[28]﹝澳﹞尼克·奈特著、王应一译《毛泽东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
[29]贺力思:《从“八大”到“十二大”:当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党史研究》1982年第6期。
[30]孙梁:《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的几个问题》,《党史研究》1983年第3期。
[31]宋仲福:《阶级斗争认识上的失误是从知识分子问题开始的》,《党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2]杨亚利:《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成功与失误探因》,《理论学刊》1996年第6期。
[33]龚育之:《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4]薄一波:《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党的文献》1995年第1期。
[35]龙平平:《伟大探索五十年:论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中国青年报》1999年9月20日。
[36]有林:《略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思考》,《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