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公共行政管理史
王仓仓:20世纪50年代治淮模范宣传考察
发布时间: 2021-07-07    作者:王仓仓    来源:国史网 2021-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毛泽东指出,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对模范进行宣传表彰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民众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之一。

  淮河是古“四渎”之一,隋唐时期“域中土地,均为农产丰富之良田。而运河开凿既成,南北交通,赖为枢纽。故成为商业重要之区”。但自南宋后,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淮河水灾日益严重。历代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虽有治理,但淮河流域已沦为洪泽之区,“下游当春夏之间,未旱先干,未涝先淹。上游则因尾闾不宣,动至汜溺。因之全淮人民,无时无地不在灾难中过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淮河水灾,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展了根治淮河运动,其间涌现出了金秀兰、谢洪友等一批治淮模范。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在治淮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展现新中国建设成就,党和政府利用报刊、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们进行了宣传,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学界对于治淮模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范事迹的介绍,尚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从舆论宣传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淮模范评选的背景、过程等进行梳理,探析国家如何对治淮模范进行宣传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以求对新中国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治淮工程的开展及其模范评选

  “在国民党匪帮常年失修和疯狂破坏的情况下,解放时淮河堤身的情况怎样呢?一句话,那就是‘百孔千疮,亟需修补’”。“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领导人民和淮河作斗争”。阜阳、颍上、涡阳、蒙城、凤台、怀远、宿县、灵璧、泗县、五河等十余县从1949年4月即开始淮河支流的治理工作,“决心要把这一与千百万人民利益密切系结的工作做好”。1950年7—9月,毛泽东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对淮河进行根本治理。随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0月14日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淮河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的工程设计施工计划以及“加强治淮机构”等要求。该决定发出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拥护,如正在安徽合肥市参加皖北农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说:“俺村年年受淹,苦处说也说不尽,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心修好淮河,以后俺们的生产可有保障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为了统一领导治淮工作,治淮委员会于1950年11月正式成立,下设河南、皖北和苏北三个治淮指挥部,并在各县设立治淮总队,区设立大队,乡设立中队,中队下再设小(分)队。

  (一)治淮工程的启动及开展

  治淮工程于1950年11月下旬在上、中、下游先后动工,淮河上游河南郾城县境内的赧王坡洼地蓄洪工程于11月20日开工;中游保护安徽淮南煤矿区和蚌埠市的圈堤于11月下旬先后动工,上堤民工有1万多人;下游江苏淮阴专区境内各河的冬修工程在11月20日前后全部开工,参加的民工达37万人。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全国水利工作以治淮为重点,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工程建设。随着治淮工程的逐渐开展,为“适应着即将到来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沿淮河三省数百万民工已经动员和组织起来”。此外,数以千计的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上万车辆、船只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治淮。参加治淮的人员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日夜奋斗在治淮第一线上,如在安徽蚌埠市东线治淮工程中,马村分队“土工苏常富班十四个民工,从十一月二十一日起,至十二月四日止,九天共抬土四百四十四方,平均每人每天抬三点五方,工作效率创全中队的最高纪录”。党员、团员们更是身先士卒,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得到广大民工的拥护,他们中的很多人被推选为民工干部。

  根治淮河第一期工程在1951年7月下旬全部完成,治淮效果显著,淮河流域5500万人民摆脱了多年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困境。此后,党和政府在总结治淮经验的基础上,于1951年11月、1952年11月分别开展了根治淮河第二期和第三年度治淮工程,并在1956年编制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增加了磨子潭、响洪甸水库等众多工程的修造。通过治理,至1958年7月,淮河“自然灾害大大减轻”,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撤销治淮委员会,由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各自负责本辖区的治淮工作。

  治淮工程开始时恰逢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各治淮工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成为这一时期的宣传特点,很多工地“派出收音员,并印发了一些有关治淮与抗美援朝的宣传的通俗读物。各工地普遍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大多能与工作结合,组织了爱国主义的竞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民工的政治觉悟”。志愿军指战员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治淮民工,他们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励下努力治淮,1951年“春季复工以来,爱国主义的立功运动与红旗竞赛在各地各部门得到较普遍的开展”。如安徽灵璧县的干部民工提出“河段是战场,抓钩、笆斗是刀枪,水和砂礓是敌人,扒好濉河就是打美蒋”的口号,激发了广大民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终于挖通了龙沟。治淮模范胡业盛在谈到抗美援朝对自己及其他人的影响时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经常鼓舞我们前进,在我们工地上工作遇到困难时,只要有谁一提起‘学习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吧!’大家在工作中就立即勇气百倍”。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1950年2月13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团体联合发布了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通知,指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妇女已经从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翁,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也有大大的提高”。为了建设新中国、进一步推动妇女解放,“女工们要和男工团结一致,努力生产”,“发挥和提高自己在生产中的作用”。治淮工程宣传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将妇女解放与治淮工程和抗美援朝运动相结合。在治淮工程中,大量的妇女参与其中,因为她们认识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没有主国,就不会治淮河,努力治淮,造福子孙,繁荣国家”。治淮工程中涌现出许多像安徽蚌埠王花莲班这样的集体,“王花莲班是妇女班,十五个人,生龙活虎地个个打赤脚,抬起土来大家要加多,挺腰健步,要和男子比一比”。可以说,妇女在治淮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她们在工作中加深了对妇女解放、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二)治淮模范的评选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治淮工程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治淮机构为了表彰治淮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从1951年1月起开展了评选治淮模范的工作。

  1951年1月,安徽宿县、灵璧等地在治淮冬修工程告一段落后,先后召开了评模大会,“宿县有李灵心、刘计玉等三十二人被评为治淮功臣。灵璧都振玉当选为一等模范,李春国、崔泗保、赵启后三人当选二等模范。张中平、申广惠、柴家盛、陈垣等四人当选三等模范”。1951年,米效文被河南正阳县评为全县治淮民工特等模范。1953年,安徽佛子岭水库工地评选出治淮模范180多人,江苏三河闸工地评选出特等和一等治淮模范120余人。在治淮工程中,党员、团员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各地治淮功臣、模范80%以上是共产党员或青年团员。另外,还有许多单位被授予治淮模范单位的称号,如安徽霍邱县特等模范组吴家印小组。据治淮委员会统计,1951—1955年间,共涌现各类模范10万余人。这些模范除了农民,“还有许多工人、医生和工程人员”。

  关于具体的评选流程,以1952年春季治淮模范的评选为例。治淮委员会政治部于1952年5月下发的《关于评奖春季治淮模范的意见》将治淮模范分为个人和单位两种、四个等级(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单位模范是以小(分)队为单位,当选的模范单位根据当地情况,一般可占小(分)队总数的1/10—1/15。特等模范单位数量为模范单位总数的1%,一等约为4%,二等约为25%,三等约为70%。个人模范数量占民工总数的1%,特等模范每个总队可评选1—2人,约占模范总数的约0.5%,一等模范约为模范总数的3%,二等模范约为模范总数的20%,三等模范约为模范总数的76.5%。评选方法是:在工程结束时进行评选,“单位模范先由中队爱国劳动竞赛检查委员会提出候选名单,个人模范先由各小(分)队提出候选名单,然后以中队为单位召开民工代表会议评选三等模范,提出二等模范候选名单”。工程结束后由县总队召开评奖模范大会(尽可能在麦收前召开),“大会中先以大队为单位,评选二等模范,提出一等、特等模范候选名单,再经大会评选出一等、特等模范,最后举行庆模给奖。评选前应按照竞赛运动开展程度及人数与单位的多少逐级规定评选模范名额,候选名额一般的应超过评选模范名额的半数。三等、二等模范由大队批准,一等、特等模范由总队批准”,并报治淮委员会备查。

  治淮模范评选出后,治淮领导机构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原则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物质奖励方面,“单位奖励从丰,个人奖励从简”。对模范单位或个人由总队或相当于总队一级的领导机构,根据情况给予奖旗、奖状、登报表扬、通报嘉奖等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标准是:特等模范单位奖给新式步犁1张、耕畜1头,约合100万元(旧币,下同——笔者注);一等奖为新式步犁1张,约合40万元;二等奖为锄头1把,约合3万元;三等奖为镰刀1把,约合1万元。特等个人模范奖给农具或工具,约合30万元;一等模范奖给农具或工具,约合10万元;二等模范奖给镰刀1把、毛巾1条,约合1.5万元;三等模范奖给草帽1顶或毛巾1条,约合0.5万元。而对于那些“参加竞赛,能完成挑战或应战计划,但未被选为模范的单位或个人,可给予口头勉励,登报表扬,通报嘉奖等精神奖励”。

  由上可知,为了根除淮河水患,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根治淮河的斗争,使得淮河水患得以减轻。其间,广大治淮人员不畏艰难,对淮河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表彰在治淮工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治淮委员会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评选流程,开展了治淮模范的评选工作。由于治淮期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进行时期及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因此,广大治淮人员将积极治淮作为支援抗美援朝和妇女解放的实际行动,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缺乏经验,缺乏技术干部,缺乏地形、水文等资料,工程大,时间短,种种困难的情形下”按期胜利完成任务,“真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二、宣传治淮模范

  治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水利工程建设之外,宣传工作也很重要。若宣传不到位,很容易引发群众对政策的误解,如1950年7月,位于淮河下游的江苏高邮县发生汛情,当地领导未能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导致少数群众不愿上堤。有鉴于此,治淮工程开始后,各地治淮机构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如河南地区“普遍地运用了代表会、干部会由上而下进行了治淮方针任务与各项具体政策的传达。组织了文工团、短师班、学校、农村剧团等到工地开展宣教工作”。

  1952年,治淮委员会强调指出:“治淮模范回乡后,要成为生产互助的模范,尤其对特等、一等模范小(分)队各地领导上应充分利用他们在思想上、组织上及物资上的有利基础,树立农业生产互助的旗帜”。因此,做好治淮模范的宣传工作是治淮乃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治淮模范

  治淮模范是治淮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党和政府为了将其事迹向数百万治淮民工乃至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广泛利用了报刊、电影、幻灯片、书籍、戏曲等大众传播媒介。

  报刊具有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和传播性广等特点,成为宣传治淮模范的良好载体。195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对在安徽润河集治淮中表现优异的4位民工做了专题报道,其中一位是被四次评为治淮模范的谢洪友。谢洪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了非常艰苦的开挖固定河槽上下游的引河工程,他时常用志愿军的精神激励自己,“人民志愿军在前方流血,吃尽千辛万苦,我们吃这点苦算什么呢”。6月26日,《人民日报》又对特等治淮模范甘彩华进行了专题报道:甘彩华及妇女们在旧社会被地主、恶霸所压迫,年年逃荒要饭。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人,妇女们的苦才到头。因此,甘彩华班的妇女们下定决心为了繁荣国家、为了抗美援朝要积极治淮。据不完全统计,仅1951年《人民日报》就有17篇文章提及治淮模范。

  《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画报,该画报1951年第9期在封面刊载了安徽润河集分水闸建筑工程的治淮模范王长恩、谢洪友以及女模范李秀英的照片。同年,《新中国妇女》杂志对李秀英的治淮事迹做了专题报道。水利部主办的《人民水利》在1952年第1期对谢洪友、甘彩华、金秀兰等6位治淮模范如何克服困难、创新治淮工作方法等进行了报道。此外,治淮委员会创办的《治淮》杂志对治淮模范也十分关注,据笔者统计,该刊仅1952年的9期刊物中就有5期对治淮模范进行了报道。可见,在对治淮模范的宣传工作中,党和政府积极利用各种报刊扩大宣传范围,特别是加强了对治淮女模范的宣传报道。

  除了报刊外,电影、幻灯片、连环画也成为对治淮模范宣传的重要方式。195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影片反映了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不治水、不修堤,使淮河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百姓受难的状况。同时,该片记录了党和政府组织大量民工开展的治淮工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治淮模范谢洪友、李秀英做了重点介绍。幻灯片也深受治淮民工的喜爱,如1951年3月,河南正阳区治淮大队在放映《模范组长朱德贵》《高道田硪工班》等幻灯片时,“民工们对幻灯极感兴趣,结队喊着口号前往参观”。此外,为了更加通俗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治淮模范的先进事迹,1952年,新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治淮模范金秀兰》,广益书局出版了《特等治淮女英雄金秀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介绍了青年团员金秀兰在旧社会被地主欺压的悲惨身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不怕困难、受伤也不停止治淮的先进事迹。

  治淮模范的事迹还被编入各类教材,使宣传范围进一步扩大。1952年,速成识字班补充读物丛书中的《向劳动模范学习》刊载了《治淮模范金秀兰》一文,介绍了贫农、青年团员金秀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领妇女民工克服困难,积极修造被国民党破坏严重的淮河的事迹。文中还提到当妇女们有畏难情绪时,金秀兰就开导大家:“人家都说妇女不行,咱们非得做个样子给人家看看”,以鼓舞妇女们战胜困难的勇气。1954年,由中南干部业余文化课本临时编选组编辑的《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高小语文》第2册也收录了《治淮模范金秀兰》一文。

  由于淮河流域戏曲文化氛围浓厚,各地十分重视利用戏曲形式宣传治淮模范。人民群众还自发编写唱词宣传治淮模范的事迹,“民工都自带了乐器,做到自拉自唱。有的把模范事迹编成鼓词、快板,自编自唱”。为了更好地宣传治淮模范,有的地方还将民工创作的作品及其他歌颂治淮模范的唱词结集编印,如河南省文联于1952年编印了《一轮红日照淮河》一书,其中收入了诸如《史国立》这样赞颂治淮模范的作品:“史国立,不简单,爱国治淮英雄汉,发明创造工作法,带动民工把活干……人人学习史国立,板桥水库美名传”。一些作者在创作歌颂治淮模范的作品时还将其与抗美援朝相结合,如“大家来学段桂枝,爱国治淮干得欢,治淮支援志愿军,打垮美帝早回还”,宣传了治淮模范的爱国精神。

  (二)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及领导人接见宣传治淮模范

  召开庆功会和经验总结会是对治淮模范的褒奖与肯定,容易在群众中形成“示范效应”,这也是宣传治淮模范的一种形式。每年在春季治淮工程结束后,沿淮河各县、专区均会举行盛大的庆功会,由治淮模范报告他们的事迹,总结工作经验。冬修工作开始前有些地方也会邀请治淮模范来分享经验,如“苏北江都、兴化两县曾分别召开冬修会议,邀请了许多修堤劳模参加,以便吸收经验,在冬修工作中普遍推广”。治淮模范的报告不仅能够使人民群众学习治淮经验,而且可以感受到模范们克服困难、积极治淮的精神,从而积极效仿、努力治淮。1953年,青年团安徽省治淮工委认识到“召开授奖大会是对团员、青年和授奖的模范一次最生动实际的教育”,因而要求各级团委在“五四”青年节组织好奖励治淮模范团员的授奖工作,会后“以团小组为单位,吸收青年参加,进行一次漫谈讨论,内容主要是如何向治淮模范团员学习”。通过以上的宣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学习治淮模范的热情。

  治淮模范受邀参加中外重要会议尤其是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成为宣传治淮模范的一种形式。此举不仅使这些模范的名字和先进事迹家喻户晓,也为激励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再立新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951年8月,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联欢节在德国柏林召开,中国派出包括治淮模范金秀兰在内的300人代表团参加。回国后,金秀兰又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宴请。9月,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全国水利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并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宴请,其中淮河代表团共有17人,大多是治淮功臣和模范,如谢洪友、甘彩华等。10月,治淮模范李秀英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其间,毛泽东不仅听取了李秀英的模范事迹,还给她签了名。这使治淮模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对推动学习治淮模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见,党和政府为了宣传治淮模范,一方面利用如报刊、电影、幻灯片、连环画、戏曲等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治淮模范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邀请治淮模范参加各类重要会议及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引导人民群众学习模范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拼搏精神。治淮模范的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宣传治淮模范产生的影响

  治淮模范是伴随着治淮工程的开展而出现,对他们的宣传不仅可以推动治淮工作顺利推进,而且间接对抗美援朝、弘扬爱国主义和促进妇女解放产生了影响。

  (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淮功绩,为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开展起来,千百年来未能平复的淮河水患得以减轻。党员、团员不畏生死,甘于奉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参与到治淮工程中。一些党员干部被评为治淮模范,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为先,紧密地与群众团结在一起,“刻苦耐劳,深入群众,带头工作”,如河南省“西平特等模范张辽同志(共产党员)作风民主,早起晚睡,照顾民工生活很周到”。青年团员更是成为民工中的骨干,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受到了行政上和团的组织的表扬,获得了前后方青年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治淮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第一步”,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探索建设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一部分,对治淮模范的宣传既展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淮河取得的重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也体现出人民政权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一些治淮模范曾谈到,他们在旧社会时受压迫,生活悲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仅能够参加治淮,还被评选为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体现出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对治淮模范的宣传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拥护。

  (二)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提高了工作效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治淮民工们在观看幻灯片《高道田硪工班》时受到治淮模范精神的感染,“看见高道田班硪子举得很高,大家都齐声喝彩……他们心里也痒痒的,想当模范上电影”,“第二天堤上,民工情绪高涨,硪子盘盘都举过顶,并且说:我们要和高道田班硪子比比高矮,硪子短了不管用”。治淮模范集体祝怀顺小队的事迹被宣传后,安徽宿县专区怀远三大队一中队阙祥富和沈东亮等小队,“在读报后运用了报纸上的经验,对照和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法”,人人都积极争当模范,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当时治淮民工在自发创造的唱词中唱道:“快快装啊快快抬,要把红旗夺过来!治淮功臣人人爱哪,争得红旗最光彩”。

  从1952年《人民日报》报道的一则关于治淮夫妻的新闻中也体现出对治淮模范宣传所发挥的榜样作用。河南鲁山县青年任小群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报名治淮,妻子王顺英积极支持,甚至担心其当逃兵。一天,她在看完戏剧《雷老七雷老六治淮》后,晚上还做了任小群想家当逃兵的梦。第二天,王顺英给任小群写信,要他“争取模范回来!”。而任小群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带着模范班回来了”,王顺英也成为乡里的抗旱模范。

  (三)宣传了抗美援朝,激励了志愿军战士

  各地在宣传治淮模范时,常常将其与支援抗美援朝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宣传模范们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号召大家为支援抗美援朝积极生产。此外,为了慰劳志愿军,相关部门还成立了慰问团,由包括治淮模范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模范组成。他们以在朝鲜开展演出、演讲、报告等活动慰问志愿军,同时,模范们汇报国家建设的情况又激励了志愿军战胜敌人的斗志。如1952年一位志愿军战士观看了慰问演出后,在日记中写道:慰问团一位负责同志“提到祖国各战线上涌现的很多英雄模范人物。他的话不断地被我们的掌声打断,他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使我们兴奋得想跳起来……治淮工程胜利啦……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咱们祖国就是伟大!祖国人民对咱们真是关怀!最后大家互相诉述决心:一定要在抗美援朝当中争取立大功,来回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1953年,治淮模范高秀英在与志愿军指战员会见后,一位名叫陆炳荣的战士写信给她,信中说:祖国人民派来慰问团,使他十分感激,他向祖国人民保证,“决不松懈斗志,一定加强戒备,提高警惕,在今后工作中、学习中争取立功”,并且还说要向高秀英学习,“决不向困难低头”。治淮模范与志愿军战士的交流,不但加深了相互的了解、沟通了思想,而且产生了互相促进的积极效果,慰问团员与志愿军战士纷纷表示,要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不断奋斗。

  (四)继承了爱国传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无数的爱国志士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治淮模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了淮河两岸几千万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建设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各地通过对治淮模范英雄事迹的报道,弘扬了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富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治淮工地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许多民工经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后,工作热情极高,他们排除种种困难,在工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立功竞赛运动,民工们的工作效率因而空前提高”。很多治淮模范都是在这些竞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他们成为支援抗美援朝、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榜样,各地对他们事迹的宣传则进一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搭建了与各国沟通的桥梁,推动了中外交流

  1953年,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日本放映时,观众踊跃观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8月30日,为进一步促进缅甸和中国的友好关系,缅中友好协会将原执委会改为最高委员会并举办了第一次会议,会后放映了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4年,“越苏中友好月”活动期间,越南通过电影、书籍和图片展览等形式介绍中国和其他各民主国家的情况,而中国治淮模范的事迹激励了越南群众,“越南的工人和农民学习各兄弟国家劳动人民的榜样……南定省的六千个农民在听了关于中国农民在治淮工程中的忘我劳动事迹后,积极参加巩固堤坝和蓄水的工作”。此外,治淮模范代表参加的各类重要国际会议,也让外国代表感受到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的建设成就以及不畏艰难的治淮精神。可见,治淮模范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联系。

  (六)促进了男女平等,推动了妇女解放

  党和政府在对治淮女模范进行宣传时,在控诉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时,强调新中国妇女翻身做了主人,她们参加治淮不辞辛苦、不畏艰难,赞扬了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吃苦耐劳、不服输的精神。治淮女模范的精神激励着广大妇女奔向治淮前线、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建设。此外,那些被广为宣传的如李秀英、金秀兰等模范成为全国妇女解放的典型代表,展示了新中国劳动妇女的光辉形象。

  1951年10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召开招待会,邀请11个国家的妇女代表与中国妇女中的一些优秀代表进行交流。会上,甘彩华被特别进行了介绍,中国妇女解放的成就得到各国妇女代表的肯定,“亚洲国家的妇女代表更恳切地表示要向中国妇女学习斗争的经验”,并认为“今天的盛会是亚洲妇女、世界各国妇女亲密团结的象征”。1954年,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五年来安徽妇女工作时,就提到广大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家庭内的平等地位已经确立,涌现出了一批女模范,如治淮特等模范金秀兰等,她们“受到了群众的热爱和拥护。她们的光荣事迹,生动地说明了新中国妇女能与男子一样劳动,有力地教育了轻视妇女劳动的人们,并给广大妇女树立了榜样”,教育广大妇女“只有听共产党,毛主席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妇女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对治淮女模范的宣传推动了男女平等,成为新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治淮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间,治淮人员在抗美援朝精神及追求男女平等思想的激励下,努力治淮,涌现出大量治淮模范。党和政府通过报刊、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召开各类会议及领导人接见等宣传形式,在社会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治淮模范的舆论氛围。根治淮河是党和政府领导的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第一步,是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的一项重要举措,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正如当时一位治淮工程师所说:“过去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政权上的胜利,今后共产党也将领导人民取得建设上的胜利”。同时,在抗美援朝时期对治淮模范的宣传不仅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模范的热情,弘扬了爱国主义传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鼓舞了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志。此外,对于治淮女模范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宣传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这是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作者简介]王仓仓,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3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