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要求,各地在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地区事业单位改革。
──在清理撤并现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摸底分类。许多地方把清理整顿和规范现有事业单位作为推进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上海从2005年到2009年3月,撤并事业单位501家,核销人员编制4万多名。云南从2005年至2008年在全省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名称、隶属关系、机构规格、编制结构比例,清理撤销了职能消失、设置不合理的事业单位。河北从2004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撤销省直属事业单位51个,合并17个,并对机构名称、经费形式、职责任务和领导职数等进行了规范。天津通过清理整顿,撤并事业单位约1300个,精简16.3%,减少人员编制3万多名,精简8.27%。在清理撤并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问题。上海对全市8384家事业单位按三类进行了模拟分类,其中履行行政职能类、公益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分别占总数的7.3%、89.9%和2.8%。浙江对全省33256家事业单位按四类进行了分类,其中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3403家、社会公益类23807家、中介服务类530家、生产经营类924家,分别占总数的10.2%、71.6%、1.6%和2.8%;此外,因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或机构职能需作较大调整,明确不列入分类范围的3847家,占总数的11.6%;暂缓分类的745家,占总数的2.2%。广东、山西、重庆等地拟订了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吉林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执行与行政支持、纯公益、准公益和开发经营四个类别。陕西按照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三种类型对省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分类,在此基础上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辽宁40%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已经离开事业单位序列进入企业。
──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把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实行“管办分离”。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将区卫生、文化部门所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划归公共委管理。上海在卫生领域组建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政府办医主体,管理市属的22家医疗机构,市卫生局主要履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职能。江苏省无锡市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领域,分别组建了学校、医院等管理中心,教育局、卫生局等原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这些事业单位,工作重点转到全行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监督检查等职责上来。二是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重庆市2006年组建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成立了由党委、理事会、行政管理团队和职工代表大会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党委是最高决策机构,职工代表大会是监督机构,理事会由内部职工代表、行政人员、社会人士各三分之一组成,在党委领导下与行政管理团队、职代会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广东省选择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规划研究勘测设计院作为试点,建立理事会,实行法人治理。三是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重庆市借鉴国资委的做法,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解决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缺位”问题。山东省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隶属关系,由财政部门委托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进行监管。
──改革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制度和有关财政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开始实行人事制度分类管理,研究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0年中办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主要是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度。目前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比例均接近80%,有22个省市实行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达到80%以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的方案并开始实施,增强了事业单位内部活力。2006年,在进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同时,事业单位也相应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在实施步骤上,先进行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套改,其他逐步到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从2009年1月起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从2009年10月起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从今年开始实施。2008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单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与缴费相联系的待遇计发办法,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为保持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通过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保证人员待遇不降低。为推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行业体制改革,财政部门及时出台政策,对这些行业的事业单位给予经费投入、税收优惠、转企改制、资产处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适应不同时期的特点,财政部门及时调整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政策,规范事业单位收费管理,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