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可以说,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链建立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广大基层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质量,对于能否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具有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关键是要把握好善于发现、大力培养、及时选用三个环节。
拓宽视野:善于发现优秀年轻干部
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用干部的前提是发现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发现优秀年轻干部是水平、是能力,用好优秀年轻干部是党性、是责任。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有慧眼识才的本领。
善于发现优秀年轻干部,要求正确识别优秀年轻干部。这就需要在评价年轻干部时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敢于冒尖与爱出风头的界限。敢于冒尖是指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打破框框,不甘落后、处处争先;而爱出风头则是指以种种借口或花言巧语表白自己、炫耀自己,有了成绩生怕领导和同事不知道,有了问题生怕别人知道。二是上进心强与图名争利的界限。要求上进是年轻干部的应有品质。一个年轻干部是积极要求上进,还是图名利、争地位,应从其一贯表现中去分析。积极要求上进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创一流;而名利思想严重的人,有一点成绩就向组织要位子,一旦达不到目的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三是能说会干与只说不干的界限。年轻干部中不少同志知识面广、思想敏锐、能说会干,这对于推动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但也有个别年轻干部习惯于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识别年轻干部时,必须把能说会干和只说不干区别开来。
广辟途径: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
发现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之后,还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其素质能力。领导干部应克服“优秀年轻干部不用培养也能成才”的错误认识,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做到既积极培养又不急于求成,既大胆使用又不拔苗助长,既创造客观条件又激发内在动力,通过各种途径使年轻干部的素质能力与岗位职责相适应。
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通盘考虑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问题,使两者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使经过培养的干部用当其时。坚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干部的能力弱项和素质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二是注重关键岗位砥砺。关键岗位任务比较重,是干部成长的重要阶梯,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具有催化作用。应将在一般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适时调整到关键岗位进一步锻炼提高,为其成长提供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三是注重艰苦复杂环境磨练。艰苦复杂环境可以使年轻干部保持适度的内在压力,由压力催生动力,由动力催生能力,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打牢发展的基础。四是注重多岗位交流。交流任职不仅可以全面锻炼年轻干部,使其丰富经历,而且可以防止有的干部因岗位单一而产生的思想僵化、行动钝化。
着眼长远:及时选用优秀年轻干部
年轻干部需要培养,更需要使用。只培养、不使用,培养就是无效劳动,而且容易挫伤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对优秀年轻干部是早使用还是晚使用,效果大不一样。古人云:“君子失时,白首抱关。”意思就是,一个人尽管才华出众,但失去了时机,可能终生不过是个看门人而已。因此,对于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应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及时、大胆地选用。
及时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既要注重当前又要着眼长远。选用干部应从当前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但又不能只顾当前。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干部的新老交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因此,领导干部在选用干部时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对本届班子负责不对下届班子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不对后任负责,只对当前负责不对长远负责。二是既要坚持标准又不求全责备。选用年轻干部,首先必须坚持我们党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坚持德才标准,坚持公道正派,坚持按需任用。在此基础上,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既讲资历,又讲能力,不搞齐步走。对于优秀年轻干部,应根据其成长规律和特点,把握好他们的黄金年龄段,在其处于最佳使用期时把其安排到最恰当的岗位,以开发其潜能。三是用好年轻干部与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的关系。大力选用优秀年轻干部,不是搞“一刀切”,不要中老年干部,而是要形成干部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形成梯次配备,达到互补互促,使干部队伍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为此,应搞好统筹兼顾,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防止在各级班子成员年龄上搞层层递减。
(作者为武警上海总队政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