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公共行政管理史
传媒政治对政党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0-03-03    作者:张新宇    来源:国史网 2010-03-03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和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社会进人所谓的“传媒政治”时代。“传媒政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的政治受媒体驱动,在媒体的强烈影响下运动、变化、发展;二是指媒体以它独立的意志建构着一个政治架构,这个架构是与现实政治生活体系并行或交叉运动的,或者说,媒体政治是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摹写、变形、夸张和投射。它进而影响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政党生活。

  构建或破坏政党特定的政治价值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的概念认为:所谓宣传,是运用各种语言、符号等种种表意工具,以控制和影响多数人的思想和感觉,从而达到一定目的之一种的企图。完整意义上的宣传,由宣传者、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等因素组成。在一定的政党政治生活中,大众传媒通过广泛和持续的传播宣传活动,在社会成员的心目中构建了特定的政治价值体系,如党的纲领、党的目标、党的性质以及法制、自由、民主等观念,起到了对政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人格的作用。

  形成和改变特定的政党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大众传媒传播政治“总是带有它所属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由于公众无法直接体验与了解政党活动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媒介渠道和媒介图片、视频来了解动态。公众对于政党形象的认识来源于媒介图像,被媒介编辑加工过的图像往往成为公众直接形成政治态度的政治风景。

  塑造或毁灭政党的政治领袖

  政党的主要领导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或者在党内有正式领导职务,或者虽无职务但有实际领导地位。领袖的素质、水平、经验、智慧和能力对政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对政党的兴衰和成败起重大作用,所以各政党都重视选举、造就、维护、监督并适时更换政党的领袖。

  由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与传媒政治的普及,政治人物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体的报道来获得公众的认可。近年来,政党组织的核心角色地位在不断弱化,政党领袖逐渐占据政治舞台的核心地位。在实际的竞选中,政治领袖是否可以成功,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个MMessage(信息创造)、Media(媒体传播)和Money(效益比较)。大众传媒的政治报道可以提升一个政党领袖的声誉,也可以导致一个政党领袖的倒台。

  维持或改革政党的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体系,还包括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众传媒通过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为政党体系的创新和改革进行先期的思想传播与启蒙,同时也可以影响到舆论和公众。但是大众传媒对于维持现有政党政治体系的作用更加明显,大众传媒以其无远弗界的传播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最迅速、最广泛的政治表达渠道,这不仅可以反映民众呼声,还可以借助媒体空间创造出健康的舆论氛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这是政治观念与大众传媒结合的作用。大众媒体可以设定议题,针对特定的社会事务有感而发,通过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整合形成群体意见。这种群体意见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可以有效地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程度。

  引发或应对政党的政治危机

  政治危机往往是在大众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后才被公众知晓,进而形成危机。所以多数的政治危机就是一种媒介报道的危机。政治组织往往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来积极有效地说明情况、引导舆论和解决问题。正如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新闻媒介看起来确实独立自主,看起来确实在向权势们挑战—俨然成为政府第四权利部门。然而,只要进一步深人调查,显然就会看到这种关于新闻媒介权力的信念,只是那些拿它追逐自身目的者手中庞大的武器而已。政府和政治经济权贵们操纵报纸的事实贯穿于整个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 叶 帆:永不僵化的政党恰风华正茂、永远年轻
    2. 胡献忠:以中国逻辑建设一个坚强的政党
    3.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
    4. 加强政党对话 引领金砖合作
    5. 政党协商的进一步健全与发展
    6. 政党协商: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析说
    7. 推进政党协商应注意的问题
    8. 深刻领会政党协商的新要求
    9. 对推进政党协商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0. 七大内容 三种形式 四项机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