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当下的阶层分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弹性、开放且有活力的社会,也将阶层差距、阶层矛盾等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在利益结构多元化的今天,要协调阶层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更加坚定地走“群众路线”,以推进政治整合。
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路线,它是革命者对社会各阶级有了深刻分析之后,主动作出的“阶级同盟”选择。正是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础才被牢牢整合在一起。与中国“革命经验”不同,发达国家的“群众路线”,大多是“选举和治理压力”下的选择,这种选择虽然缺乏“血雨腥风”的历练,但是仍然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了赢得选票,英国议员在选举前,通过选举游说、政策宣传、民意调查、选民会议等形式维持与社会各阶层的沟通,选举成功以后,通过定期的“门诊”式选民接待、上门拜访选民、接收来信来电等方式收集民意,督促政府及时化解“民怨”、解决社会问题。英国还通过公布议员微博、强化网络在线互动等方式,促进议员、政府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日常沟通。上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承担基层社会整合功能的社区又出现复兴,社区会议和社区听证会成为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固定渠道,市议员兼任社区董事会成员,虽然不参与投票和不干预社区内部事务,但群众的要求能够通过他们迅速地反映到市立法部门。
“群众路线”是生长于中国革命历程的“瑰宝”,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一些新经验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生长出来。从创办于2000年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奖项目来看,将政治过程的开端延伸至基层社会,不但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果道,促使政治沟通双向化,还在政治系统重心下移的过程中统合了社会力量,笼络了人心。例如,1999年浙江省温岭市就引入了“民主恳谈会”这样一种治理制度,由群众提出关心的公共议题,召开由乡镇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代表、村民代表和相关群众参加的民主恳谈会,会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所承诺的事项督促落实;2001年由深圳市南山区启动的和谐社区建设“双向互动”制度创新项目,创建了人大代表工作室(站),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办、反馈处理结界,采取聘用人大代表联络员的机制,定期到社区与居民交流,搜集民情民意,在居民与人大代表之间建立起较为畅通的联系交流渠道;山东省莱西市2003年开始启动了“为民服务代理制”,由政府在市、镇、村(居)三级设立代理服务机构,在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后,各级服务代理机构在规定时限内为群众提供无偿全程代理服务,政府放低“权力姿态”,贴近群众,无疑赢得了民心。
“群众路线”不应该仅仅是一份可供缅怀的“历史遗产”,它在和平执政的新时代,更具意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人民内部的矛盾更趋复杂性和广泛性,而执行“群众路线”,可以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有效对接。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和政府,必须将其权力的根基深扎于群众之中,继承和发扬“结穷亲”、“串门子”、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的传统,才能听民声、知民情、达民意、得民心。新的时代为公共治理提供了许多新的工作技术和手段。例如,一些地方和领导就将“网络问政”与“群众路线’,充分地结合起来。最近20年,西方政治家在政治活动中频频利用新兴起的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进行“政治营销”和社会动员,这时于我们如何开展“群众路线”亦有启示作用。最后,“群众路线”走没走、走得如何,应该由群众说了算。目前,群众除了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映十分强烈以外,对人大代表如何履行职能亦十分关心,要不断探索和丰富群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制度化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质询权,允许群众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