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推进与成就
发布时间: 2024-03-15    作者:杜博士 吴宗法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4-03-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变为以自立自强为中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发展教育和聚集人才、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自立自强;科技强国;科技攻关;科技合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政府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2012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 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10余年来,党和政府从制度层面做出了大量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理基础和基本问题、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策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评估体系和实施进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仅陈劲等对2012—2017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因此,笔者对新时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推进与成就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部署: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凝练,也是应对当前环境变化、实现未来目标的战略抉择,还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党和政府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做好科技工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开辟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单位了解发展实际,并提出具体指导。2013年2月,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哈尔滨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0年10月,习近平在考察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2022年6月,习近平在武汉考察科技企业时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习近平在科技创新企业和基层科研单位考察时的重要论述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

  (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安排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从制度层面做好安排与规划。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规划,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出台。在这两个文件的基础上,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此后,国务院及所属部委陆续制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源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各类科技专项规划的颁布则为其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推进:以教育、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

  教育、人才和科技创新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发展教育、聚集人才,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强国建设。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经费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只有将经费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注重解决经费问题,才能推动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重要成果,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锚定科技强国建设,逐年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支出,旨在推动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众多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约1.0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3%,连续4年稳定在6%以上。在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增收乏力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完成了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要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规划。同时,中国积极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围绕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以及科技评价制度接连出台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如《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执行等各个环节,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科研项目执行中出现不合理用款、贪污腐败等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政府部门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的财务核算、审计和监督等措施,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经费的规范使用和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通过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推进市场化和专业化管理,加强监督和检查,保障了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创新需要包容、开放、市场化的环境和机制,只有在合理的体制机制支撑下,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政策措施保障,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一,深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改革。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在科技领域进行投入和创新,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了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改革。第二,推动科研机构改革,加强对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和管理,将重点放在整个科研生态环境的优化上,建设更为开放、高效、协同的科研体系,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第三,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侵权成本,保护科技创新的权益。第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更为开放、具有包容性的科技生态环境,吸引境外人才和资本,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三)落实发展教育、聚集人才举措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并写进了党章。2022年,中共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优质的教育可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人才则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科技创新又不断推动教育和人才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从要素驱动更多地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方面。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引进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费投入。2023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2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持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着力提高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对作为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16年,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工作启动。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旨在努力提升中国高校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党和政府还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规范人才流动机制、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等措施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提出和推进实施的人才计划有“强基计划”“双万计划”“珠峰计划”等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计划,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第1位。

  (四)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遏制中国崛起势头、迟滞中国现代化进程,2012年以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和关键技术,并加强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审查与管制,同时限制人才引进,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等方式,加紧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例如,美国政府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计算机、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重要技术,以涉嫌违反管制规定为借口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中国科技公司进行制裁。面对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全社会整体创新效能,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重大科技项目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其所涉及的领域、学科和行业均十分广泛,需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多方合作完成。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可以集中资源、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是否占据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等不来、要不来、买不来的,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中国在5G通信技术、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展了自主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为了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能力保证,党和政府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总体而言,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党和政府应对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而采取的积极举措,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支撑,但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中国关起门来搞创新。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我国一直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第一,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的科技创新合作。我国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核能机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等的成员国,还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创新合作。比如,我国与美国、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系列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发展新兴技术;与英国、法国等国家在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科技创新项目。第二,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在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扶持民营企业创新等方式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5G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第三,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我国与许多国家都签署了人才交流协议,积极引进国际优秀的科技人才,并与多国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大力推动职业培训合作和技能交流。第四,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并购国外优秀科技企业、成立海外研发中心,积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三、成就: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齐头并进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站在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就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格局实现历史性、整体性变化。

  (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科技平台

  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虽然其成果往往无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对于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积极推动落实一系列加强基础研究的举措,并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世界级的成果,为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年来,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战略部署,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在前沿科技领域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众多突破。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2)》显示,我国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世界热点论文数量首次位列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二位,占世界份额提升近3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2年的23.2件;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2年7.4万件;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7791亿元,是2012年的7.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方面,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2年的12.93%。同时,中国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基因编辑、5G技术、超级计算机等前沿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军者之一;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将“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一个个科技创新的成功范例告诉我们,只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新局面。

  (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红利消退、全球科技水平提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中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并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逐步应用和发展,制造业发生巨大变革。中国积极应对这种变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并加强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此外,在节能环保、数字工厂、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创新,致力于提升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价值链向上游攀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借鉴和启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有机会在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里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正在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传统服务向数字化转型,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医疗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在线教育平台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有效;数字图书馆和在线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全面的文化资源。总之,新时代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三)为保障能源粮食安全和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智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党和政府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传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钻探等技术,大大提升了勘探成功率,实现深海油气、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在煤炭行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措施,如清洁煤技术、煤制油技术等,提高了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企业研发新能源技术,加强电网智能化建设和新型核电技术开发,以支撑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和支撑中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应对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供应压力过程中,党和政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聚焦土地,加强种子研发攻关,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研发更适应各地土壤和气候特点的新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减少病虫害损失,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亩产387公斤。此外,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农村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推动了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培育了农业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产业,为农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了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这些工程中,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工程建设水平和速度,还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在港珠澳大桥和川藏铁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自主研发了大量的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为保障中国能源粮食安全和推进重大工程建设贡献科技智慧。

  (四)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方案

  环境问题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动作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要达到“双碳”目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能源消费更加环保、更加节约。十余年来,科技创新在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攻关。通过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新型核能等,有效降低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水平,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全面监测和数据分析。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环境治理流程,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性,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注重环保材料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节能减排和环保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推广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和环保材料,如水性涂料、节能灯具等,降低了制造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科技创新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得绿色消费更为便捷和普及。此外,科技创新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例如,中国的基因编辑技术被用于保护濒危物种、培养优良物种等。总之,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就显著,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方案。

  (五)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科技防线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也体现在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上。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高通量筛选等科技手段,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更优秀的化合物和药物,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在新药研发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研发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科技创新在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过程中可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分析,提高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立即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围绕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病毒传播途径和病毒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短时间内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科学技术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就显著,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了科技防线。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世界竞争新态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取得了伟大成就,推动科技创新格局实现历史性、整体性变化。同时应当看到,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中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着短板。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论述为指导,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下大功夫,努力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实现到205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

  [作者简介]杜博士,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宗法,管理学博士, 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