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政府组织法时,一致同意并决定: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但代表们也同样认为,去掉“中华民国”的简称,不等于把中华民国过去岁月里革命的历史意义全部抹煞。比如辛亥革命、两次国共合作等都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就已经讲过了。同时,考虑到“中华民国”这个名称长期以来在民间已经叫顺口了,因此目前也不要强行禁止使用,可以允许人民还有这样的称呼,正如现在我们用公历,同样也不禁止人民使用阴历;应该慢慢地引导人民在公文上使用统一的国号,最好在正式文件上有这样一个法律性的规定。
新中国诞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深深地烙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上,“中华民国”如同岁月风尘,被人们抖落于逝去的时空之中。
在筹备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中,确定代表国家尊严、象征的国旗、国徽、国歌等事项,是一项紧迫、庄重、严肃而责任重大的工作,全国人民对此非常关心。
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建立并进行分工后,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歌和国徽的方案。组长由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担任,副组长由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担任,成员有张奚若、郑振铎、郭沫若、陈嘉庚 、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欧阳予情、廖承志 。
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第六小组立即着手工作,并通过《人民日报》等报刊,刊登向全国公开征求国旗图案的启事。具体要求是:一、要有中国特征,含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等;二、要有政权特征,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三、形式为长方形,且庄严简洁;四、颜色以红色为主。
直接向人民征求国旗、国徽图案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本质。消息一经见报,立刻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中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作家和其他行业的人们纷纷应征,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国旗图案稿件如雪片飞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新政协筹委会就收到国旗设计图案近3,000幅。
筹委会在北京饭店413房间设立了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设计稿集中陈列,请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专家们选阅。在应征的稿件中,设计构思大体符合国旗3个条件的,主要是由五角星 、镰刀、锤子和嘉禾 齿轮等几种图案组成。基本可归纳为4种情况:一是镰锤交叉并加五角星;二是嘉禾齿轮并加五角星;三是旗面为红色或2/3红色,加黄或红五角星,四是竖条旗面左上方镰锤、五星或齿轮。经过反复比较筛选,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最终把其中38幅图案汇编成一本《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供给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
毛泽东 在紧张繁忙之中,十分关心国旗方案的审查情况。
一天晚上,毛主席宴请爱国人士。席间,曾多次参加过国共谈判的政协委员张治中 问他:“主席同意哪一个国旗图案?”
“我同意一颗星加一条黄杠的。”
毛泽东一向对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因此对这幅象征着黄河的图案情有独钟。
但张治中却明确表示反对,他说:“红底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图案上中间这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是变成了分裂国家分列革命了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
毛泽东沉吟了道:“这倒是个问题。看来还需要再研究一下。”
9月2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丰泽园召集政协筹备第六小组座谈,38幅国旗的图案陈列在会场。大多数代表虽然倾向有黄河符号的图案,但也仍感到不够圆满,一时也拿不准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