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关于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思考——以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为视角
发布时间: 2010-09-03    作者:步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对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作用

  中国国际地位在抗日战争中的改变,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在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中国面临亡国危险的紧急关头,过去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形成了谋求国家独立解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问题,表现在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对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作用的充分评价,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他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作用及矛盾的冷静分析等。

  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研究与撰写抗日战争史,是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学者们的研究力图全面反映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联合同时也相对独立的抗战,全面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与日本军队的殊死搏斗,强调构成统一的中国战场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在论述两个战场贡献时,近年来的研究并没有在两个战场的地位、主次那样的问题上进行过多讨论,摆脱了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突出国内矛盾与斗争的倾向,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在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既重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持久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政治领导作用,同时也正视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事实,正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的政治领导作用。虽然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不同领域与体系的领导有不同的影响,但学者们更强调的是: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不同的区域和战线上共同实施了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这是能够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政治、组织、行政领导作用扩大,而国民党领导的区域相应缩小,其政治影响也因政权的腐败而萎缩。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力量分散的弱国,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而成为大国,不举全民族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当时连日本方面的有识之士如尾崎秀实都意识到:如果日本的对手仅仅是国民党政府,问题也许还好解决,但现在日本以整个中华民族为对手,“则是严重的问题”。所以,把研究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于说明中国从弱到强的转化很有意义。

    1. 新中国成立70年国际地位提升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2. 中国共产党90年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四次飞跃
    3. 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
    4. 中印关系新前景猜想
    5. 李捷: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五大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