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1956 焕发的朝气
发布时间: 2010-07-05    作者:李洁非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7-05
  字体:(     ) 关闭窗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公布以后,周扬同志主持一个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如何执行这一方针。会上决定,凡言之成理的文章皆可以发表,可以讨论。

  1956、1957两年所出现的前三十年文学“另类”作品中一半以上都发表于《人民文学》,绝非巧合。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第五章的“百花运动”一节里,给予秦兆阳和《人民文学》以主要的篇幅和位置。他们描述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主张,并把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黄秋耘《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以及秦兆阳本人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当作“百花运动”时期代表作介绍,而这五篇作品全部出自《人民文学》。

  关于1956年(和1957年部分时间)的《人民文学》,时为其编辑的涂光群有这样的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在《人民文学》出刊十七年的历史上,新人的作品,像1956年那样,质量如此突出,数量如此之多,留给读者的印象如此之深,那是绝无仅有的。”(《文坛伯乐秦兆阳》)这就是“探索”带来的活力。这一年左右,《人民文学》所发生的情形,绝没有反右开始后上纲上线的批判所指责的“带到修正主义的邪路上去”(张光年:《好一个“改进”计划》)。秦兆阳谨慎地对待方向问题,他写《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时与同事一起“字斟句酌地研究了几次,生怕有漏洞,出问题”;他不过是借“双百方针”东风,对活跃刊物、活跃文学做一些“探索”而已。这已经非常可贵,涂光群所谓十七年间新人辈出绝无仅有,就显示了这一年多的时间在《人民文学》办刊史上的“唯一性”。

  《人民文学》不过是最便于我们观察的一个样本。放眼看去,1956年整个文化思想领域都被“探索”心态所渲染。比之于秦兆阳,真正超乎想象的是黎之所讲述的周扬:

  这一年多来周扬很活跃。……他提倡过“干预生活”,号召提示生活中的阴暗面。他提倡用社会方式领导文艺,主张办同仁刊物……。后来批判的一些所谓“右派言论”,有不少是从他这里来的。(钟惦棐曾经不服气地说:怎么他说了可以,我说了就不行。)(《回忆与思考———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宣传工作会议”(1956年1月———1957年3月)》)

  并不是说,这里出现了另一个周扬,就像“文革”中姚文元的著名命名“反革命两面派周扬”那样。1956年的周扬,没有失去其正统性,只是精神上处在一种“探索”状态。这种状态,也不是周扬自己从身体中发掘出来的,而是被毛泽东和整个形势激发起来的。那时,从毛泽东本人起,每个肯思考的人都沉浸在“探索”的精神里。也许,那时流行的词汇还不是“探索”,而是反教条主义之类,但内在精神实则一也。如果时代精神不是这样,江苏陆文夫、高晓声等几位作家,应无缘由以自己年轻敏锐的心灵,悟出“探求者”这样新颖醒目的字眼,并在这宗旨下结成文学的团体。

  “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在探索”,年轻的“探求者”们在其“启事”中庄重地说。这是多么宝贵的认识。中国在50年代中期能够萌发这种认知,本是时代的一项辉煌成就。刹那间,中国为此显得青春无限。可是,这来之不易的觉识,转瞬而逝。对“探索”的排拒、敌意和恐惧,重新夺去我们的思维。在批判“修正主义”中崛起的姚文元,居然对“探索”一词做出这种宣判:

  “探索”两字只是一种幌子,实际上是用“探索”的名义否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1956年,中国的领导核心,其实是个相当年轻的群体。一线人物中,陈云年仅五十一岁,邓小平五十二岁,刘少奇和周恩来同年,都是五十八岁;即便毛泽东本人,亦不过六十三岁。

  他们如日中天,状态正佳。

  我们已经了解,1956年中共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早于苏共二十大的举行,是主动决定。这反映出当时中央颇能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修订政策。从这意义上说,苏联风云突变,不单没对我们构成实质性干扰,相反,未必不是一种推力或助力,使中国顺势而为、展开探索。

  时间如果凝止于1956年,毛泽东作为历史人物与后来将有很大区别。观其一生,作为思想家先后有两个溢光流彩的时刻。一是1942年左右,他连续写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都直抉根本,它们的深刻性已由中共走向成功的历史所验证。再有,就是1956年左右,其思想创造力又再度集中爆发,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这些成果思想含量很高,倘若切实践行,中国势必焕发强健气息,从此踏上光明坦途。

    1. 1956年工资改革中国家、地方及部门利益博弈
    2. 从《夏格巴日记》看十四世达赖喇嘛1956年的印度之行
    3. 在历史与审美之间——重读《红旗谱》
    4.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5.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6.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7.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10.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