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1961年粮食进口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0-06-18    作者:尚长风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对外贸易市场格局的变化

  1961年的粮食进口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过分依赖苏联的状况。当时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在世界粮食市场购买粮食。进口粮食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生产过剩的西方国家,此外还通过第三国从美国进口粮食。以此为契机,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重心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60年底国家决定粮食进口时,中国政府就意识到粮食进口将对我国外贸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960年12月31日,《关于新情况下对外贸易工作的意见(给我驻外使馆、代办处并商务参赞指示电)》指出,在1961年,对外贸易在国别安排上将有很大变化:对苏联东欧兄弟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贸易额都将减少;对亚洲兄弟国家贸易额基本维持,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将有所增加。[5] 

  (一)与苏联、东欧各国贸易的减少 

  从50年代中期至1960年,每年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左右。1961年成为转折的一年,当年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7.7%。[8](p.Ⅳ-10)此后,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份额再没有超过这一比例。

  1961年中国粮食进口暴露了中苏贸易结构的深层矛盾,即双方都存在农产品短缺问题。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回专家,这无疑宣告了中苏经贸合作的结束。但是,由于当时美苏冷战加剧,中国正遭遇“大跃进”的重挫以及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军事压力,所以,中苏双方都努力避免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极力维持双方贸易关系。[13]因此,当中国遭遇重大粮食危机时,1961年苏联曾给予中国一定数量的粮食援助,但是当周恩来亲自向苏联提出进口大量粮食的要求时[14],由于自身粮食也很紧张,苏联拒绝了中国的要求。[15]与此同时,东欧、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进口粮食,无力向中国出口。

  中国无法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必需的粮食,被迫从西方进口,这就进一步突破了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束缚。“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认为,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瓦解,出现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彼此隔绝的世界市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高速的工业发展,很快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无需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还会向他国输出多余的商品。这一理论忽视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加剧了社会主义国家自我封闭的程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拓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于中国停止向苏联、东欧各国出口粮食等农产品,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必须减少进口苏联、东欧的工业制成品,这使双方贸易规模迅速下降。据统计,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60年的25.22亿美元下降至1961年的13.99亿美元。[8](pp.IV-17~IV-68)

  (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增长 

  1961年9月6日,李先念指出:“为了进口粮食,就必须向资本主义市场出口,换取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1](p.481)1962年4月,中央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美元)储备,我国就会处于极为被动和不利的地位。那时,我们将不仅不能继续进口粮食,而且将会使我国在资本主义市场的信用破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损失。”中央要求“全党努力加强对外贸易收购工作,努力增加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出口”。 同时,在与西方持续的粮食贸易中,中国领导人很快意识到粮食进口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特别是有利于打破美国(后来是苏联)对中国的封锁孤立。因此,中国政府主动把危机转变为机遇,把购买粮食与中国商品进入西方市场挂钩;把粮食进口作为应付危机的单纯目标转变为你来我往的双边贸易,恢复与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重返世界市场。[16]

  当时,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口粮食,中国不仅成为进口澳大利亚小麦最多的国家,而且进口加拿大小麦也排在第二位,这极大地密切了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17]为了充分利用进口粮食带来的有利时机,推动中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贸易向纵深发展,1961年初我国决定派出贸易代表团赴澳、加进行访问、考察等活动,规定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推销中国出口商品。[18]6月,中国贸易代表团先后访问澳、加两国。代表团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反复强调:各国只有增加对华进口,中国才有可能继续大量进口粮食。这一呼吁得到积极回应,加拿大表示将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科姆斯在1961年访华后,即“召集各大商业银行的总经理,研究如何扩大我国对澳出口问题”。[19]1962年4月,加拿大农业部部长汉密尔顿出访中国,了解到中国只有向加拿大销售产品才能支付进口粮食费用后,他以个人名义“许诺帮助中国扩大市场”。[20] 

  经过努力,中国成功扩大了对西方市场的出口。1961年,中国不仅筹集到进口粮食所需外汇,而且还实现当年贸易顺差0.4亿美元。[6](p.60)此外,1962年中国开始了以引进西方先进设备与技术为主的贸易谈判。1963年,中日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1962~1968年,中国从英、法、意、联邦德国先后进口了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仪器等84项技术,共用汇2.7亿美元。[12](pp.232,233)这一期间的技术引进,“打开了新的路子,接触了世界科学技术的新水平”[12](pp.231,232),是我们引进技术和设备的第二个阶段。

  1963年6月4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劳动党代表团时指出:“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日本等)做生意,有两个好处:物美价廉,维修设备也卖给你,守信用。”[21]这是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西方的经济动因之一。1964年,外贸部提出,1964~1970年间,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成套设备不少于15亿美元。[10](p.425)但这一计划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没有实现。据统计,至1965年,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出口额的比重已经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2]这对于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保持对外经济联系有着重大意义。 

    1. 1961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 有关1961年庐山会议的几个观点评析
    3. 刘少奇与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中的粮食问题
    4. 2015年对外贸易运行将保持中速增长趋势
    5. 汪洋:加快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新优势
    6. 培育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
    7. 积极培育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优势
    8. 我国对外贸易新形势和新增长点
    9. 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10. 国务院出台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