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
发布时间: 2010-05-14    作者:郭圣福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0-05-14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政权问题。我国现在还存在两个剥削阶级,“一个是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另一个是正在逐步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除了存在“劳动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外,“在政治和思想的领域内,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必须在经济战线上、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阶级敌人千方百计从共产党内寻找自己的代理人,使党和国家的领导蜕化变质,成为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支持这些当权派的人,有的在下面,有的在上面。”“在上面的,有的在社、区、县、地,甚至有在省和中央部门工作的一些反对搞社会主义的人”。“要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

——阶级敌人进行的反对社会主义的活动主要是采用“和平演变”的方式。阶级敌人以“和平演变”方式从事的反社会主义活动是异常猖獗的,他们拉拢腐蚀干部,使这些干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反对和平演变斗争,就成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形式”。斗争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上述阶级斗争扩大化观点,主要由毛泽东提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同意,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布告全党;有的则是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全体会议形成决议,通过后公诸于报章;还有的是毛泽东提出,党中央赞同,而由党的领导人在党内外的重要会议的报告、讲话中发表。毛泽东不断强调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并在全国采取了使阶级斗争升级的措施。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宣传中,也逐渐认同了其真理性。阶级斗争观念已深入人心,全党紧绷着阶级斗争这根弦,时刻准备着“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已为发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不断扩大的阶级斗争,也势必将中国推入全面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灾难深渊。“文化大革命”,就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发展的逻辑结果。

胡耀邦曾经说过:“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用不正确的方法,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毛主席有责任,其他同志也有责任。因为l966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党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估计。”可见,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严重失误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文革”时期的陕西高等教育及高校校报
    2.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
    3. “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
    4. 《我的前半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困厄
    5. 破镜重圆:1965~1969 年的中朝关系
    6. 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两次探索
    7. 邓小平领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