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李捷    来源:《国史静思录》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76年,是中国人民悲喜转换的一年。这年伊始,周恩来总理病逝。接着,众望所归的邓小平,在主持了周恩来的追悼会以后,被再次打倒。随之而来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批判浪潮。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毛泽东没有让江青集团染指党和国家的重要权力。

  从1月到4月,人民悼念周总理的各种活动有增无减。4月5日清明节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席卷全国。

  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都是靠群众运动起家的。但是,他们最终逃不脱群众运动的惩罚。这是人民的抗争。

  “四五运动”绝非偶然。它是林彪事件以来,人民群众对极“左”思潮多年观察反省的结果。这场运动,集中地表现出人民对极“左”思潮的代表者——江青集团的痛恨,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内健康力量的代表者——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怀念和呼唤。为了表达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的意志,许多人甘冒受批判、被关押的风险,以各种方式发表意见。

  “四五运动”虽然被平息了,但是,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愿望并没有消失。它使中共中央领导层的相当一批人看清了人民的意志。并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断。他在听取了关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汇报后表示:这次,一、首都,二、天安门,三、烧、打,这三件事好。性质变了。他还提出:开除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但是,毛泽东在作最后一次重大人事安排时,仍然没有让江青集团染指党政军大权,而由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尽管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他在人民心中仍然享有崇高的威望。人民深切地悼念他为共和国立下的不朽功勋。同时,毛泽东的去世,也为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束这场内乱,铺平了道路。用叶剑英的话说,人们没有了“投鼠忌器”之虞。

  毛泽东去世后不久,一场党内健康力量同极“左”思潮的最后保垒——江青集团的总决战,终于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场较量,实际上是邓小平在全面整顿中同江青集团斗争的继续。斗争的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集团,“文化大革命”终于以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结局,表面看富于戏剧性,却揭示了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这个结局本身,正是10年生聚的必然结果。“文化大革命”10年间,人民群众和党内健康力量同极“左”思潮的斗争较量,从来就没停止过。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挫折,使人们逐渐悟出一个道理:不彻底否定极“左”思潮,“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结束。这样,就使得人民的抗争开始进入更高的形态:否定“文化大革命”。促使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在邓小平同江青集团的较量中,邓小平暂时被打倒。但是,他却因此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四人帮”表面看是胜利者,却从此彻底脱离群众。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1. 左进峰:“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的教育革命
    2. “文革”时期的陕西高等教育及高校校报
    3.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的教育革命
    4. “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
    5. “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
    6. 《我的前半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困厄
    7. 破镜重圆:1965~1969 年的中朝关系
    8. 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两次探索
    9. 邓小平领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10.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