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记者:党的八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哪些重要探索?
张启华: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八大在理论上的最重大贡献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即肯定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明确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文化科学水平,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虽然还会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由此,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号召。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是八大路线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八大的这一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次,在上述正确理论指导下,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八大制定了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两方面适当结合。在经济体制上,八大决定采取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以国家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国家计划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的正确政策;并提出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等。由此出发,八大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规划,并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的建设方针。在政治方面,八大坚持向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文化科学领域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方面,八大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制定了十二年(1956—1967年)内在最急需的科学和技术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在党的建设方面,八大提出了加强党内思想教育,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发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提出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健全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崇拜、避免个人专断等正确的指导思想,强调共产党员要遵纪守法,遵守共产主义道德,反对任何特权等原则。
历史证明,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党的工作着重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方针政策,堪称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的第一个蓝图。
记者:八大后,党中央对八大路线执行的情况如何?
张启华:八大闭幕后,党中央为贯彻执行八大路线做了很大努力。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已经代替敌我矛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现象,强调必须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能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他还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领导我们的国家要采取“放”的方针,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接着,中央决定以毛泽东的上述两个讲话为指导,在全党发动一次整风运动,大力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是贯彻执行八大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针的重大措施。我国社会开始呈现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党中央努力克服急躁冒进倾向,调整了1957年的经济建设计划,使整个经济恢复了平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根据八大确定的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职权,纠正中央过分集权的精神,分别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和财政等各部门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并准备进行试点。在农村工作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改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对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之,短短几个月的实践,已经开始显示出八大路线的正确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