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党的八大:50年后的审视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张启华    来源:《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

  一

  记者:张主任,您好!今年是党的八大召开50周年。为纪念八大召开50周年,有不少学术机构和研究单位还举办了一系列以八大为主题的研讨会。那么,如何认识党的八大的重要历史意义?

  张启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之际,总结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分析国内外形势,确定党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及为实现此任务的各项方针政策。会议所确定的正确路线和指导思想,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及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刚刚踏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召开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在我们党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会后不久,我们党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未能把八大路线贯彻到底,在实践中遭受了巨大挫折。如今50年过去了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实现了巨大的历史飞跃。站在今天新的历史高度回顾这次盛会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记者:从今天来看,党的八大在我们党历史上究竟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张启华: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85年不平凡历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中第二件大事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件大事,以八大召开为标志,又以八大召开为良好开端。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启华:因为这次大会是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是我国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国内外形势的多事之秋。一方面,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潮流兴起,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敌视、封锁、禁运依旧,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又因这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而发生混乱。国内外这种形势,促使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提出了摆脱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此前,在毫无经验可循只有苏联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体制只能模仿苏联。在实践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已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1956年的国内外形势,促使我们党作进一步思考。

  但这条道路是什么,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实践探索。于是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经验,探索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和1956年9月党的八大精神中。《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为八大做准备的过程中,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鉴戒,总结中国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思想。八大的文件,以此为据并加以深化,形成了许多新的思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