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对三年"大跃进"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0-03-03    作者:金春明    来源:《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2010-03-0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0年的"持续大跃进"

  不良现象的苗头,但1960年仍要"持续跃进"《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就提出要"实现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的响亮口号,指导思想还是搞"大跃进"。但由于已经有了两年的经验教训,所以,最初并没有急于提出和宣布一套高指标,而是采取了分"两步走","逐步高涨"的办法。这是与前两年都不同的。

  1月底,党中央发出关于立即掀起一个以大搞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指示。发展工业生产依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靠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说是正确的比较好的方法。但是,中央的这个指示仍贯串着"左"的"大跃进"的精神。强调要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拿出大炼钢铁那样的决心和气魄,用高速度而不是一般的速度,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目标。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革新成果,但也出现了不少偏差和问题。主要的,一是搞浮夸,例如湖北沙市宣传说,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使全市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劳动普遍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了,实际上并未做到。二是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如上海提出到1960年要基本上消灭繁重的体力劳动。三是不顾条件盲目地采用和推广超声波、红外线等新技术。因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月底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虽然总的增长速度比前两年有所减低,重工业支援农业的部分也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指标仍然过高,建设规模仍然过大,整个计划仍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年主要产品的计划指标是:钢1840万吨,比上年增长38%;煤4.25亿吨,比上年增长249毛;轻工业总产值增长24%;农业总产值增长12%(其中粮食产量增长20%)。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总投资为325亿元(不包括地方自筹的60亿元投资),比上年增长229毛。按照当时的标准"工业每年增产20%以上就是跃进,增产25%以上就是大跃进,增产30%以上就是特大跃进;农业每年增产109毛以上就是跃进,增产15%以上就是大跃进,增产20%以上就是特大跃进。咱这就是说,196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仍然是一个"大跃进"的计划。

  ①参见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调整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l进~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

  但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很困难了,各方面的告急文书接踵而来。突出的是农副产品供应不足,首先是油料供应不足。1959年5月党中央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停止了农村食用油的供应,城市居民食用了由的定量也作了压缩。接着是棉布供应不足。1960年5月,中央同意商业部的报告,决定减少民用棉布供应定量。特别突出的是粮食供应紧张a5月,各调出省所调出的粮食仅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京、津、沪等大工业城市和辽宁调入的粮食不够销售,库存几乎挖空。北京存粮只够销7天,天津只够销10天,上海大米己元库存,天天告急。中央虽然屡次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但调出省本身也很紧张,难以完成调出指标。饭都吃不饱,"大跃进"也就难以继续下去了。6月,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初步总结几年来的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了《十年总结》一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提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某些经验教训。他指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这实际上也是对1958年开始的所谓三年"大跃进"的初步总结。从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来说,这实际上宣告了"大跃进"时期的结束。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各项高指标的纠正,有一个逐步落实的过程,还花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①

    1.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2.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