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模式
和谐使“中国威胁”变得空洞 为“中国模式”注入活力
记:国际社会一直在关注思考新中国这六十年神奇的发展之路,无论是“中国模式”还是“和平崛起”,您心中更认同哪种表达?您最想告诉世界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库:多年来,我总会被问到,作为一个脑科学博士和并购专家,我为什么要去如此关注中国。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觉得让国际读者了解中国及其领导人的真实故事极为重要。
我向西方受众解释胡锦涛主席的观点时,会用“中国模式”来描述——这是一种全新的、系统性极强的国家发展模式,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势的央企(支柱产业)、活跃的私营(非国有)企业推进的自由市场等。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东西方观念分歧的鸿沟可能会越来越深——这使双方相互了解对方意图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一些中国人认为,美国一直在试图“遏制中国”,在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在一些美国人眼中,中国不光是一个经济上的竞争者,也是美国政治和军事上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个新兴的超级大国意图总是不甚明确,却具威胁。
而且许多西方媒体带着内在偏见对中国领导人的动机进行了倾向性的报道。西方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实际问题,却忽视了现实成就。这种对现实的歪曲,不仅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稳定,而且会引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综合征。
这些都是误会,我想减少误会和曲解的一个方法是,外国人要充分去理解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因此,在我即将在全球出版的新书《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How China's Leaders Think)中,不仅关注中国的高层领导者,同时也关注形成当代中国主流思想的群体,比如行政官员和知识分子。
记:您访问过不少中国领导人,对于他们,您有何评价?
库: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都很年轻,有智慧,务实,灵活,宽容,有在主要省份执政的经验(其中很多省份的面积都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要大),他们了解业务以及百姓关心的各种复杂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我曾经说过,在培育精英的政党人才选拔和培训系统中脱颖而出的中国领导层,在世界上任何公众领袖群体中都处于很高的水准。他们可能会为中国最高领导层带来新想法、见解和更为丰富广泛的经验。
记:您的这种观点在西方世界可能会遭遇到阻力吧?
库: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西方的一些中国批评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告诉我的并不是他们真正所想的,与之相反,这是他们希望我这个“被中国魅力‘毒化’的天真的外国人”不断聆听并且重复的内容。
对此,我只能用我的经历作为辩护:20年来多次往返中国,我与很多中国领导人之间的谈话是第一手的、内容针对性极强的——这些谈话如此不同,也不可能事先彩排,因此,即便是我的谈话对象在潜意识上对谈话内容有所调整,这些谈话也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评价中国这个现在极为重要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我只是说实话,说我所看到的真实情况。我力求使中国领导者在世界上的形象更为透明,让他们的想法和态度更容易被外国读者接受,从而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中国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做的决策。
是“中国威胁”还是“中国模式”?我告诉西方人,中国的答案是“和谐”。和谐使“中国威胁”变得空洞,为“中国模式”注入活力。同时这种理念已延伸到中国的外交领域,中国已将“和谐世界”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关键词: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整体解决中国问题方案 也是考核高级官员重要标准
记:梳理新中国30年改革开放,现在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你怎么解读中国当下这一战略?
库:2005年到2006年,我对中国35个城市(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国情调研,并与当地的地方领袖(党、政、工商界和学术界)和普通老百姓(农民、学生、士兵、工人、民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记者、警察)等交流。驾车穿梭于城市与城市间,给予我大量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第一手体验的机会。我了解了不同省份存在不同的问题,并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中国的真实状况比许多外国人的简单看法要复杂多样得多,而传达中国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是我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调研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国在多层面地付出努力以应对一些严重的和系统性的问题,比如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失业、农民工、腐败、犯罪、脆弱的金融体系、能源短缺、非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污染、意识形态不稳定、道德和家庭伦理滑坡等问题。
我向西方和国际读者解释,胡锦涛主席关于中国国内的执政理念可总结为三个方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就国际事务而言,有两个方针: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
就科学发展观来说,它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战略。尽管保持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科学发展观是整体解决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问题的方案;它寻求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沿海—内地)的方法,这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这是一种多级目标优化的战略,以解决过去的单一发展经济而造成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损害的问题。
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是他最根本的政策导向口号,也是考核高级官员的重要标准。当你和这些官员,特别是省一级官员谈话时,你会清楚地发现他们对待这些十分严肃认真。
中国现阶段的许多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些副作用必然会以一种不平衡的方式出现。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耗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西方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有益的参考,但不是绝对的标准。
关键词:解读广东
汪洋书记与我相约 十年后珠江边喝咖啡
记:上次您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面时谈到当前广东面临着三个挑战,现在广东正在全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30年的排头兵,面对这三大挑战,广东应该从何发力?
库:确实如此!在未来,广东将引领中国的改革,正如它过去的角色一样。广东的经历无论对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宏伟计划,尽管在它实施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某些部分会遭遇失败。问题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拥有一个总揽全局的战略方向是无比重要的。
到广东与汪书记见面前后,我在任何地方都能深切感受到广东将面临的挑战以及广东对变革的激情与渴望。
“怎么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困难。我们现在仍在摸索,但是这是我们下决心要去做的事情”,汪洋书记告诉我,“不然的话我们在整个世界的产业分工中,可能要永远处于‘打工仔’的水平上”。
我请他预计广东未来10年或20年的发展情况,汪洋短暂地思考了一下,说:“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和难判断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我希望,我们也在为此努力,在10年以后的广东,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服务业会成为广东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先进水平能够接近或者达到世界上较好水平。那个时候的广东,天比现在蓝,水比现在清,空气比现在好。生活在这儿的人民,能够比现在更悠闲。我希望10年以后,如果你再来的话,能够在珠江边上的某一个地方请你喝咖啡,而那里肯定不会有粉尘、水的臭味。总之,10年以后的广东,我们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且做得更好。”他的这席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