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7    作者:叶扬兵    来源:国史网 2009-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六、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过快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学术界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过快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一是对农村两极分化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45]二是过高地估计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46]三是对合作化成绩估计过高,认为加快发展合作社就会提高粮食产量;四是用政治压力人为促成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五是未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47]六是在1953年底毛泽东批判的影响下,不再提及“从小农经济的生产现状出发”这一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正确的指导思想;[48]七是与建国后毛泽东深受经验主义的羁绊,即新民主主义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成功经验的影响有密切关系。[49]八是中共沿用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采取的政治化、行政化、运动化等运作方式。[50]

  七、中苏农业集体化的比较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学术界逐渐意识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存在一定局限,并觉察到这又与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有关。因此,学术界围绕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否照搬苏联模式展开热烈讨论。王前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翻版”。[51]沈明生也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基本上是苏联模式的照搬,并列举了两者五个方面的相同之处。[52]赵金鹏则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绝不是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翻版,并从五个方面对两国农业改造的历史进行分析比较。[53]龚鹏、涂雪峰也指出,中国农业合作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合作化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完全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54]郑明则认为,中国与苏联农业集体化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在目标、内容和基本形式上,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确实是相同或类似,但同时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异。[55]高化民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采取了一些符合中国特点的步骤和措施,[56]但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又照搬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标模式。

  八、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 

  李淮成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57]李剑波从历史方位的承续性、生产经营方面的连续性、经济形式的逻辑过渡性等方面论述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制之间的历史联系。[58]高化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而是对农业合作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的改革,并没有离开合作化的道路。[59]董悦华对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者的四点共性和四点差异。[60] 

  综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是,不少论著对档案资料的搜集和利用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史实往往过于依赖回忆性资料,未能进行细致考订。不少论著往往偏重于从理论出发来演绎历史,忽视对历史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考察。为了进一步深化农业合作化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档案资料,加强对一些重要史实的考订工作,深入挖掘一些尚未披露的历史细节;应从历史实际出发全面地再现历史,注意反映历史的多样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努力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某些深层次的规律;应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区域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研究。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马羽:《试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必然性》,《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

  [②]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③]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④]吴鹏森、佘君:《传统社会主义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二十世纪》网络版20046月号。

  [⑤]路江:《重新认识三大改造》,《经济学周报》1988624日。

  [⑥]江红英:《试析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道路选择》,《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⑦] 佘君丁桂平:《必然还是偶然?——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原因再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 2005第1;佘君、丁桂平:《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性问题再思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2期;吴鹏森、佘君:《传统社会主义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二十世纪》网络版20046月号。

  []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1页。

  []同上书,第179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211页。

  [11]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0页。

  [12]赵德馨、苏少之:《两种不同思路的碰撞与历史沉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苏少之、张继久:《对指导五十年代农业集体化一个理论的反思》,《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3]刘建平:《农业合作化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年》,《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14]兰华:《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最初一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15]陶鲁笳:《毛主席支持山西省委试办初级社》,《中国农业合作化史资料》1994年第2期。

  [16]《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5页。

  [17]《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8]同上书,第57页。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355页。

  [20]同上书,第339页。

  [21]范守信:《毛泽东合作化高潮中“防左“及其未能贯彻下去的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5期。

  [22]叶扬兵:《农业合作化高潮前的短暂整顿和有限控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23]罗平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再评价》,《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3期。

  [24]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435452页。

  [2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638页。

  [26]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58页。

  [27]于贯生:《论我国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歧视单干问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8]叶扬兵:《江苏南通地区“算账”事件——透析平息退社风潮中的打击单干户现象》,《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9]高化民、刘军:《对一九五七年两条道路“大辩论”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罗平汉:《简论1957年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史学月刊》200211期;孙东方:《对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考察》,《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

  [30]孙东方:《“大跃进”前夕的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山东昌潍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1]高化民:《1957年:包产到户在摇篮中扼杀》,《炎黄春秋》2002年第8期;田锡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两次包产到户及其引起的争论》,《信阳师范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

  [32]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变迁的政治学意义》,《邢台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与党发展农业思路追溯》,《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张海荣:《党农业互助合作的价值关怀与包产到户缘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张海荣:《计划经济体制下包产到户变迁与党发展农业思路探微》,《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张海荣:《20世纪五六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3]李强:《永嘉燎原生产责任制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638页。

  [35]高化民:《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2页。

  [37]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38]尹钛:《合作组织的效率:19521957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宁波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39]武力:《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经济效益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0]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752759767774页。

  [41]高化民:《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2]刘庆旻:《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43]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4]李安增、陈招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评价》,《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45]温小雁:《毛泽东对两极分化的担忧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的原因之一》,《广西党史》1999年第1期。

  [46]范守信:《试论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的原因》,《党史通讯》1986年第1期。

  [47]林蕴晖:《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48]高化民:《关于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9]温小雁:《对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原因的分析》,《历史教学》2000年第7期。

  [50]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792798页。

  [51]王前:《关于合作化理论的沉思》,《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52]沈明生:《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苏联模式》,《晋阳学刊》1998年第5期。

  [53]龚鹏、涂雪峰:《中苏农业合作化道路之比较》,《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4]赵金鹏:《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与王前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55]郑明:《中国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兼与王前、赵金鹏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5期。

  [56]高化民:《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57]李淮成:《试论农业合作化与联产承包制》,《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58]李剑波:《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历史联系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4年第5期。

  [59]高化民:《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0]董悦华:《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