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马羽:《试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必然性》,《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
[②]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③]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④]吴鹏森、佘君:《传统社会主义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二十世纪》网络版2004年6月号。
[⑤]路江:《重新认识三大改造》,《经济学周报》1988年6月24日。
[⑥]江红英:《试析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道路选择》,《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⑦] 佘君、丁桂平:《必然还是偶然?——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原因再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佘君、丁桂平:《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性问题再思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2期;吴鹏森、佘君:《传统社会主义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二十世纪》网络版2004年6月号。
[⑧]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1页。
[⑩]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211页。
[11]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0页。
[12]赵德馨、苏少之:《两种不同思路的碰撞与历史沉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苏少之、张继久:《对指导五十年代农业集体化一个理论的反思》,《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3]刘建平:《农业合作化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年》,《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14]兰华:《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最初一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15]陶鲁笳:《毛主席支持山西省委试办初级社》,《中国农业合作化史资料》1994年第2期。
[16]《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5页。
[17]《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355页。
[21]范守信:《毛泽东合作化高潮中“防左“及其未能贯彻下去的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5期。
[22]叶扬兵:《农业合作化高潮前的短暂整顿和有限控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23]罗平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再评价》,《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3期。
[24]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435~452页。
[2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6~38页。
[26]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58页。
[27]于贯生:《论我国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歧视单干问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8]叶扬兵:《江苏南通地区“算账”事件——透析平息退社风潮中的打击单干户现象》,《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9]高化民、刘军:《对一九五七年两条道路“大辩论”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罗平汉:《简论1957年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史学月刊》2002年11期;孙东方:《对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考察》,《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
[30]孙东方:《“大跃进”前夕的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山东昌潍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1]高化民:《1957年:包产到户在摇篮中扼杀》,《炎黄春秋》2002年第8期;田锡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两次包产到户及其引起的争论》,《信阳师范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
[32]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变迁的政治学意义》,《邢台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与党发展农业思路追溯》,《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张海荣:《党农业互助合作的价值关怀与包产到户缘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张海荣:《计划经济体制下包产到户变迁与党发展农业思路探微》,《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张海荣:《20世纪五六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3]李强:《永嘉燎原生产责任制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6~38页。
[35]高化民:《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2页。
[37]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38]尹钛:《合作组织的效率:1952~1957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宁波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39]武力:《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经济效益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0]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752~759、767~774页。
[41]高化民:《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2]刘庆旻:《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43]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4]李安增、陈招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评价》,《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45]温小雁:《毛泽东对两极分化的担忧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的原因之一》,《广西党史》1999年第1期。
[46]范守信:《试论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的原因》,《党史通讯》1986年第1期。
[47]林蕴晖:《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48]高化民:《关于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9]温小雁:《对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原因的分析》,《历史教学》2000年第7期。
[50]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第792~798页。
[51]王前:《关于合作化理论的沉思》,《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52]沈明生:《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苏联模式》,《晋阳学刊》1998年第5期。
[53]龚鹏、涂雪峰:《中苏农业合作化道路之比较》,《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4]赵金鹏:《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与王前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55]郑明:《中国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兼与王前、赵金鹏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5期。
[56]高化民:《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57]李淮成:《试论农业合作化与联产承包制》,《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58]李剑波:《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历史联系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4年第5期。
[59]高化民:《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0]董悦华:《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