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157页。
[②]陈东林:《毛泽东的新“阶级斗争”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③]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安徽史学》2005年6期。
[④]魏宪朝:《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⑤]参见龚育之《关于“继续革命”的几个问题》、席宣《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石仲泉《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权利”和毛泽东对它的误解》等文,载于《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⑥]参见林蕴晖《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杜蒲:、《左倾理论与对社会主义曲折认识的关系》等文章,载于《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⑦]王青山:《毛泽东的晚年忧患和文化大革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⑧]连儒来:《毛泽东的理想世界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⑨]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42页。
[⑩]魏绍馨:《从国际“反修”到国内文革的历史反思》,《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11]王海光:《“文化大革命”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2]任严波:《我国理论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工人日报》1986年11月21日。
[13]王年一:《“文化大革命”的由来》,《争鸣》1989年第1期。
[14]王年一:《试论“文化大革命”的由来》,《红旗》内部文稿第30期。
[15]邸彦莉:《“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与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4年第4期。
[16]朱元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红旗杂志》1981年第16期。
[17]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18]邢燕芬、李振生:《“文革”爆发的经济根源新探》,《理论教育》1988年12期。
[19]李南熏:《旧经济体制模式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经济原因》,《理论内参》1986年第2期。
[20]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年1期。
[21]张化:《关于“文革”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5期。
[22]王年一:《“文化大革命”的由来》,《争鸣》1989年第1期。
[23]高永昌:《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5期。
[24]《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
[25]郑谦:《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看领导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党史通讯》1986年第10期。
[26]张明军:《误区的代价》,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任严波:《我国理论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工人日报》1986年11月21日。
[28]张明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宪法运行制约机制与“文革”的爆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9]李安增:《“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0]柳建辉、郑雅茹:《执政党建设的失误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理论学刊》1989年第4期。
[31]张化:《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5期。
[32]张明军:《试论“文革”爆发的思想文化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
[33]王元周:《“文化大革命”前高校历史系的青老教师矛盾分析——兼论“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4]刘晓:《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35]李振霞:《6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新东方》2001年第2期。
[36]杜蒲:《对“文革”前夕及“文革”时期党内“左”倾思潮的文化考察》,《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
[37]参见刘兴先:《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周敬青:《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38]虞文清:《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9]邢和明:《“文化大革命”成因中苏联因素论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0]朱元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红旗》1981年第11期;张天义:《“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王福如:《国际共运对我党的消极影响》,《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1]张化:《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金春明:《“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载于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2]郑谦:《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载于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3]谭凝:《试谈毛泽东对当代国际共运形势的判断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88年第3期。
[44]张化:《二十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5]牛大勇:《冷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5期。
[46]张化、沈汉:《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7]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年1期。
[48]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254页。
[49]张化:《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
[50]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5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2]郭艳:《大跃进中的政治变迁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3]杨凤城:《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4]廖雅琪、朱霁青、景怀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心理学分析》,《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55]高鉴国、李芹:《“文革”时期的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1年第2期;邸彦莉:《“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与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4年第3期。
[56]李正春:《毛泽东“文革”前心态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5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8]路宁:《“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剖析》,《争鸣》1989年第2期。
[59]黄岭峻:《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关于“文革”运动扩大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