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吴超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深层根源:社会历史原因

  历史缘由

  一是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有论者指出,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从心理素质、思维习惯等更深层次上维护着过时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左”倾错误,影响了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47]另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大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民主自由和人道主义理想这些接受马克思主义应当具备的社会和心理准备,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便很容易被用来为集权政治服务,为“文革”的发生埋下祸根。[48]反对意见认为,封建思想残余在我国现代社会思想领域并不占主导地位,当时的个人崇拜有其形成的特殊背景,不能与“愚忠”相提并论。[49]将“文革”的发生简单的归因于封建主义,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利于正确的总结历史教训

  二是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发展。胡乔木在《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一文中,从五个方面予以说明。席宣、金春明对“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过程,用三个“恶性循环”作了概括,即“左”理论和“左”实践的恶性循环、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国内反修和国际反修的恶性循环。这三个恶性循环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互为促进,将推进“文革”的泥潭。[50]胡绳指出,“文革”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错误的趋向暂时压倒正确的趋向的结果,这两种趋向存在于整个党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51]

  有论者从建国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探讨“文革”的起源。“文革”的原因和诸多特征和内容都可在大跃进中窥见端倪,中国政治日益偏离正常轨道。[5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58年以后,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而且这一运动最终与“文革”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者发动的重要突破口。[53]

  社会心理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术界开始将心理学引入对“文革”起源的研究,主要是从毛泽东的领袖心理和群众心理来探讨的。

  从领导心理学来看,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属于主动肯定型,受当时的政治气氛、心理气氛影响,又基于他那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出方向的探索意识以及他的个性特点,他在一定时期里,不恰当地估计了当时形势,得出了中国需要一场“文革”的结论。而从群众心理上来阐释“文革”的发生,认为当时的群众有“团体思维(group think)”和“一致性”的社会心理背景,导致了整个社会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一般民众,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另外,当时的民众还有一种“依附集体主义”的心态和对领袖的依赖心理,这对于“文革”的发生是不无作用的。[54]有学者从领导或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了“文革”的发生,[55]还有学者从50年代末到“文革”毛泽东诗词入手,对毛泽东“文革”前的心态进行了探讨,以揭示“文革”发生的原因。[56]

  刘小枫引进西方社会学中的“怨恨理论”来解释“文革”,客观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各阶层群众对“文革”的态度和响应。[57]另有学者通过“文革”时期群众变态心理的剖析,指出正是这些变态心理引爆了“文革”。[58]有学者从政治心理学角度指出,“文革”的扩大化主要是由于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之间的交叉作用。[59]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 

  

  


  [①]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157页。

  [②]陈东林:《毛泽东的新“阶级斗争”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③]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安徽史学》20056期。

  [④]魏宪朝:《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⑤]参见龚育之《关于“继续革命”的几个问题》、席宣《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石仲泉《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权利”和毛泽东对它的误解》等文,载于《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⑥]参见林蕴晖《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杜蒲:、《左倾理论与对社会主义曲折认识的关系》等文章,载于《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⑦]王青山:《毛泽东的晚年忧患和文化大革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⑧]连儒来:《毛泽东的理想世界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⑨]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42页。

  [⑩]魏绍馨:《从国际“反修”到国内文革的历史反思》,《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11]王海光:《“文化大革命”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2]任严波:《我国理论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工人日报》19861121日。

  [13]王年一:《“文化大革命”的由来》,《争鸣》1989年第1期。

  [14]王年一:《试论“文化大革命”的由来》,《红旗》内部文稿第30期。

  [15]邸彦莉:《“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与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4年第4期。

  [16]朱元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红旗杂志》1981年第16期。

  [17]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18]邢燕芬、李振生:《“文革”爆发的经济根源新探》,《理论教育》198812期。

  [19]李南熏:《旧经济体制模式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经济原因》,《理论内参》1986年第2期。

  [20]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年1期。

  [21]张化:《关于“文革”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5期。

  [22]王年一:《“文化大革命”的由来》,《争鸣》1989年第1期。

  [23]高永昌:《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5期。

  [24]《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

  [25]郑谦:《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看领导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党史通讯》1986年第10期。

  [26]张明军:《误区的代价》,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任严波:《我国理论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工人日报》19861121日。

  [28]张明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宪法运行制约机制与“文革”的爆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9]李安增:《“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0]柳建辉、郑雅茹:《执政党建设的失误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理论学刊》1989年第4期。

  [31]张化:《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5期。

  [32]张明军:《试论“文革”爆发的思想文化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

  [33]王元周:《“文化大革命”前高校历史系的青老教师矛盾分析——兼论“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4]刘晓:《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35]李振霞:《6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新东方》2001年第2期。

  [36]杜蒲:《对“文革”前夕及“文革”时期党内“左”倾思潮的文化考察》,《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

  [37]参见刘兴先:《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周敬青:《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38]虞文清:《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9]邢和明:《“文化大革命”成因中苏联因素论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0]朱元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红旗》1981年第11期;张天义:《“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王福如:《国际共运对我党的消极影响》,《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1]张化:《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金春明:《“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载于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2]郑谦:《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载于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3]谭凝:《试谈毛泽东对当代国际共运形势的判断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88年第3期。

  [44]张化:《二十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5]牛大勇:《冷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5期。

  [46]张化、沈汉:《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7]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1期。

  [48]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254页。

  [49]张化:《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

  [50]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5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2]郭艳:《大跃进中的政治变迁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3]杨凤城:《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4]廖雅琪、朱霁青、景怀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心理学分析》,《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55]高鉴国、李芹:《“文革”时期的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1年第2期;邸彦莉:《“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与社会心理》,《青年思想家》1994年第3期。

  [56]李正春:《毛泽东“文革”前心态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期。

  [5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8]路宁:《“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剖析》,《争鸣》1989年第2期。

  [59]黄岭峻:《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关于“文革”运动扩大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