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5    作者:石建国 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七、关于工业计划和工业重大事件的研究

  这段时期对于“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研究较为丰富。除去中国社科院和中央档案馆编纂的19491952年和19531957年两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外,1999年第5期《党的文献》杂志也刊登了一批关于156项重点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由此带动了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1999年,董志凯和陈夕分别撰文考察了156项重点工程的具体情况,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6]这一时段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董志凯、吴江合著的《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是到目前研究156项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著作当中最为翔实的一部。[27]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8]

  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大多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者传统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分期来进行,除去汪海波主持编辑的四本《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以外,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中国工业历史的发展进行考察的最为翔实的著述,当属由石万鹏主编、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辑的《新中国工业五十年》,这部丛书按照时间演进的线索,按照历史分期的顺序,汇集了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经济综合部门领导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特别是工业的全部讲话材料与全部重要会议材料;每个时期和每个年度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建设的规划及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各个时期各个年度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全部统计信息资料与重大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资料,既有综合又分门别类的编辑了当时的工业档案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史实是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当年曾经参加过三线建设的老干部撰文指出,从19641974年,国家把全国计划内50%的投资和40%的设计与施工力量投入到三线建设,保证了几百个大中型骨干项目和数目众多的小型配套工业项目的建设,从而使三线企业的许多工业产品数量达到全国的13左右,改变了工业的地区配置和地方经济面貌。[29]目前关于三线建设描述比较完整的专著,当属陈东林所写的《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他认为三线建设的实施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西部战略后方,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成绩是主要的;但在决策、布局、效益、实施等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失误和偏差。[30]还有的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投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是在当时国际政治和现实环境下的一项必要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支出。应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成本之中。这部分投资犹如人类为预防灾害损失而需要额外支付一部分经济资源,用于兴建公共工程或设施一样,是必要的。[31]

  (石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 Linyifu Caifang and Lizhou(2000),east Aisa miracl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winter 2000。林毅夫:《国家发展

  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林毅夫:《谨慎对待“重化工业”热》,《商务周刊》2005820。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12页。

  [4]武力:《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分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朱佳木:《为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而奋斗的55年》,《前线》2004年第10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朱佳木主编《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6]鄢泽星:《试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8]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9]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轨迹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0]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11]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12]刘国光:《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3]吴敬琏:《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2006年第1期;仲大军、程晓农[]:《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开放导报》2003年第10期。

  [14]刘德军:《论毛泽东的“赶超”战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5]李安增:《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论析》,《毛泽东思想》1995年第2期。

  [16]余信红:《从毛泽东与<工业七十条>的关系看其企业管理思想》,《探求》2002年第1期。

  [17]朱业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管理的启蒙性探索——论刘少奇的托拉斯试点》,《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陈长明:《刘少奇试办托拉斯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8]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编《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陈文清:《邓小平北方谈话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0]董志凯:《陈云与新中国的工业化》,《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

  [21]武力、高伯文:《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22]王海光:《模式与战略: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反思》,《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

  [23]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24]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5]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26]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27]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8]高伯文:《“一五”时期工业化的初创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2期。

  [29]袁宝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0]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31]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