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 Linyifu Caifang and Lizhou(2000),east Aisa miracl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winter 2000。林毅夫:《国家发展
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林毅夫:《谨慎对待“重化工业”热》,《商务周刊》2005年8月20日。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12页。
[4]武力:《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分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朱佳木:《为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而奋斗的55年》,《前线》2004年第10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朱佳木主编《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6]鄢泽星:《试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8]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9]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轨迹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0]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11]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12]刘国光:《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3]吴敬琏:《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2006年第1期;仲大军、程晓农[美]:《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开放导报》2003年第10期。
[14]刘德军:《论毛泽东的“赶超”战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5]李安增:《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论析》,《毛泽东思想》1995年第2期。
[16]余信红:《从毛泽东与<工业七十条>的关系看其企业管理思想》,《探求》2002年第1期。
[17]朱业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管理的启蒙性探索——论刘少奇的托拉斯试点》,《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陈长明:《刘少奇试办托拉斯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8]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编《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陈文清:《邓小平北方谈话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0]董志凯:《陈云与新中国的工业化》,《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
[21]武力、高伯文:《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22]王海光:《模式与战略: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反思》,《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
[23]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24]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5]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26]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27]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8]高伯文:《“一五”时期工业化的初创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2期。
[29]袁宝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0]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31]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