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走井冈路寻国史根 >> 国史研究要投入真感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布时间: 2013-05-27    作者:宗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04-26
  字体:(     ) 关闭窗口

——“走井冈路、寻国史根”国情调研活动系列报道之三

  国情调研团的团员们在井冈山合影。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井冈山,一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红色土地。它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然而,就在这高山幽壑之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1927年10月,毛泽东 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月23日,记者跟随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团,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八角楼的灯光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斗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

  国情调研团的团员们身穿红军服,来到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坐在谢氏慎公祠古旧的木椅上,凝望着墙壁上鲜红的党旗,团员们似乎也成为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年轻代表,聆听着毛委员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特点,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谢氏慎公祠”。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调研团的团员们在谢氏慎公祠聆听讲解员讲解。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在谢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沿着窄小的木梯拾级而上,有一间简朴的房屋,屋顶装饰着一个八角形的天窗,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八角楼的清油灯光常常彻夜长明。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照四方……”八角楼的灯光,成了黎明的曙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黄洋界上炮声隆

图为朱德同志题词。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黄洋界,距茨坪西北面17公里,高山迭影,峰峦叠嶂,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也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

  在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伫立着一座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则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

  1928年8月底,敌人乘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井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妄图一举攻下黄洋界。当时,驻守井冈山的只有红军31团中两个连的兵力,但是他们不畏艰险,奋勇抵抗,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重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黄洋界的炮声早已远去,站在黄洋界的哨口,我们看到的是群山环绕,气象万千。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就在8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艰苦卓绝的战场,洒满了红军战士们的汗水和鲜血。

  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纪念碑前,团员们默默伫立,想象着当年炮声连天的激烈战火,也感受着英雄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怀。

重走挑粮小道

  小学时,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叫《朱德同志的扁担》,讲的是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食的故事。如今真的来到了井冈山,调研团的团员们穿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打着裹腿,来挑粮小道体验火红的革命岁月。

  挑粮小道全长约3000多米,一头连着黄洋界,一头连着宁冈小村。小道蜿蜒盘旋,穿梭于崇山密林之间。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遭到封锁,红军补给困难。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同军民一起,从几十里外挑粮上山,军民同心,攻坚克难,传为一段佳话。

  调研团的团员们重走挑粮小道。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古道弯弯、翠竹掩映。沿着青苔覆盖的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走不了多远,就有点气喘吁吁。曲折、泥泞的小路,看似普通,走起来却并不容易。调研团的成员们三三两两,相互扶持,在挑粮小道上慢慢跋涉。渐渐地,汗水湿透了衣衫,腿脚也有些不听使唤。行走在今天的挑粮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的余温。他们靠肩挑背驮,把几十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这种精神,永恒地凝固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上。

  这是一条挑粮小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道,这里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足迹和汗水,也留下了革命的理想和希望。凭借着对未来坚定的信仰,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最终走向了全中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保卫战的炮火,还有挑粮小道上红军战士坚韧的足迹,都是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它们是“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是“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些星星之火,在革命的传承下,终成燎原之势。这是一个民族坚忍不拔的希望之火,也是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之光。

    1. 井冈山时期的纪律建设
    2. 井冈山高峰论坛聚焦“十三五”结构性改革
    3. 重温井冈山历史 锻造更坚强党性
    4.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走前结清伙食费
    5. 重上井冈山,强军路上再出发
    6.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育培训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7. 井冈山干部学院:寻根历史的“井冈模式”
    8. 情系井冈山 心怀国史情
    9. “走井冈路、寻国史根”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10. “井冈山”舰:“铸魂”于无声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