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梦 >> 专家解读
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 2013-07-03    作者:李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7-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对历史和人民的承诺。

  追求“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古代文明。然而,当历史步入近代,闭关自守的内忧,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外患,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落后挨打的屈辱,唤醒了无数志士仁人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顺应民意、顺应历史规律的必然,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开始了新的历程。

  然而,追求民族复兴之梦并不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一度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如何才能解放生产力,真正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在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30多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经济保持世界瞩目的速度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已经得到充分显现。这一切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追求“中国梦”,必须勇于深化改革开放。为此,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规律,科学地把握时代的脉搏。20116月至8月,围绕“改革开放进程:怎么看,怎么办”这一主题,笔者对离休的省级老领导、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共30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召开了两个街道的社区群众座谈会,对广东各高校近500名大学生 (随机抽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意对中央提出的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高度共鸣,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实践,虽然阶层分化、利益分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但改革开放绝不能走回头路,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是继续深化改革的三大重点;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解民情民意民智,才能成就继续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勇于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已真正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社会变迁更替、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在于物质生产实践,即生产力的发展及与之相应的分工的扩大、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并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真正进入到 “世界历史”的进程中。

  必须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矛盾。的确,与欧美以及东亚一些前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有其自身所面临的特殊价值矛盾: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现代化的启动都无法摆脱其植根的文化土壤(传统),而这块土壤的悠久、辉煌、独立与系统,使其产生了极大的惯性和文化拉力。但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所遭遇的批判却又是空前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并没有真正解决传统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启动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经济的低谷时期,解放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天平上,本能地追求物质文明有某种不可遏制的急迫性,但实际上,经历“特殊洗礼”后的“精神文明”也是极其残缺和扭曲的。拨乱反正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急剧转型的价值冲突,对现代化的选择提出了双重使命;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启动是在相当封闭之后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拉开的,因此,“物极必反”的心态,使西方崇拜成为一种时髦,而且这种时髦又无可选择地变成了某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即中国人尚未来得及对何为现代化进行深刻的理性反思就踏上了所谓“现代性的轨道”。

  追求“中国梦”,我们必须渡过改革的深水区。如果说30年前,解放生产力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的话,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考验则更加复杂,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不仅是眼前利益的,更是长远利益的;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不仅是利益的最大化,更是利益的合理化;等等。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顺利渡过深水区,这需要我们有更充分的自信,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开宗明义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对历史和人民的承诺。

     (作者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