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开始,中国就有了与周边邻国的贸易往来,13—14世纪开始,中国的宁波港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14—15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远致重洋。那时的中国是经济强大、政治相对稳定、贸易顺差的世界强国,那时候,强国不是梦想,而是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现实。
然而,从宋朝晚期开始,中国逐步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衰败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而经济的衰落又直接与开放和贸易有着密切关系。
1840年以后的两次 “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走向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这两个“半”的显著标志是,中国海关的管辖权落到了帝国主义手里。19世纪中后期,当西方的美国、德国极力宣扬贸易保护主义,在加速走向工业化的时候,中国却在帝国主义的炮舰下,实行五口通商和“值百抽五”的低关税政策,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长驱直入,打击了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和成长。那时,中国人民切身的感受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政治独立,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做一个强国,首先要从政治独立开始!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力图推翻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在他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改海关关税税则。据统计,民国政府先后六次修改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税税则,以期在较高关税的保护之下,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不彻底。走向富强的过程多次被帝国主义和反人民的势力所打断。因此,1949年以前旧中国的历史,是广大中国人民在振兴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屡遭失败的历史,强国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追求和梦想。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后,1950年1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种保护新中国幼稚工业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产业复兴、走向经济独立的选择,一句话,是走向强国之梦的大胆探索。
尽管实现了政治独立,但是要取得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取得与其他国家的同等地位,对于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对外贸易的统制制度,将所有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归于国家垄断,实行有管理的、旨在实施“拾遗补缺”的进出口贸易,包括与社会主义“阵营”开展对外贸易,并尽可能地与西方国家开展民间贸易的政策。所有这一切都基于始终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振兴中华的强烈使命感。因此,在改革开放前29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展开的建国、强国的奋斗历程,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为工业化过程的巨大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中所经历的曲折,不仅使人们对寻找到的改革之路倍加珍惜,也为人们此后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200.32亿美元。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理论探索、道路探索和制度调整的重大抉择。从197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谋求开放经济的发展之路;要逐步减少对外贸易的障碍,以开放的姿态,创造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环境,制定引进外资和加工贸易的政策,使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融入全球经济之中。
2001年,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的道路。应该说,这一道路选择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统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474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1737亿美元,乃至2012年的2972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进口居世界第二位。特别应指出的是,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在全球对外贸易中的份额也呈增长状态 (尽管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富强之梦、人民富足之梦加以概括,形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实在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中国人民百年追寻,振兴中华,就是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梦”只有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才能实现,“中国梦”也只有在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发展中才能实现!
(作者系南开大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