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习总书记在认真听取了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发言后,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使会议参加者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这两天我一直在认真回忆和思考这次讲话的丰富内容。由于学习还不够深入,只能谈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习总书记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视。他强调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讲话》通过中外历史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因此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就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所以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和思想的时代,也是一定能够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勇于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研究和回答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站在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阐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处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深受教益,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第二,《讲话》明确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就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学习《讲话》之后,要在研究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内的问题,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融化在研究者的思想深处。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是,《讲话》不仅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还深刻地阐明如何坚持的问题,那就是要着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同时又精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统一。学习《讲话》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革命青春和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同样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三,《讲话》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为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制定了发展的蓝图。对于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说,这是一项迫切需要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务。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也必然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话》深刻地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文化的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有原创性、主体性,要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有系统性、专业性,涵盖所有学科领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由各方面协调推进。
第四,《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在哲学社会科学部门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同时也对大家提出很高的期望和鼓励。希望大家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严谨治学,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我以为这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信任,也是很高的要求。相信大家一定会身体力行,不辜负党的期待。
以上是我学习《讲话》后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作为过去曾长期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工作的老兵,我听了《讲话》后一方面备受鼓舞,另一方面则觉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任重而道远,要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但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协力贯彻《讲话》精神,必将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开创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