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13亿之众的大国,中国的迅速发展本身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情。按照台湾学者朱云汉教授的说法,其意义只有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可以与之相媲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政治家,其历史作用主要取决于能否正确理解、把握并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能否前瞻性地引领这一趋势。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大踏步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般地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首先,这些新的理念为凝聚中国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勾画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认同基础。
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不甘于中国的历史沉沦,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与方法。这期间有恨铁不成钢的义愤,有不断碰壁的绝望,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本土与世界、传统与变化的遭遇、碰撞及较量过程之中,激进的变革成为基本的历史逻辑。历史本来就表现为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这样才呈现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变革与断裂,似乎一谈到连续性就被认为“革命不彻底”。基于此,我们在摧毁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同时,也一并喊出了“砸烂孔家店”,致使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当作脏水泼掉了。现在,这种僵化对立的思想意识也还存在。有些人用改革开放否定原来的社会主义探索,似乎放弃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改革;另外一些人则用过去的历史否定现在的改革,似乎任何改变都是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
显然,如何对待这两种偏差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在中国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要不要搞改革开放的问题。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就会得出我们压根不应该搞社会主义,甚至不应该搞革命的结论,那就谈不上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那就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开创的“中国奇迹”。否定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不仅明确指出,在对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不能否定前30年,也不能否定后30年”,而且多次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一下子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连贯了起来,由此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的启示,即对待历史必须坚持历史辩证法:我们不能僵化地固守传统,但也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
割断历史不仅让自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还造成社会意识的分裂。我们必须善于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因此,“中国梦”的提出可视为坚持历史辩证法的典范。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这个近代以来民族期盼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不仅把因阶段化而略显断裂的历史得以连接成为民族复兴的连续进程,还为亿万人民描绘了心向往之的最大共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现实认同的基础。
其次,这些新的理念为实现中国梦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规划了整体的战略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国情、世情、党情,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还是动力均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同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减弱。正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发展到现在,靠模仿和借鉴已经无法维持持续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不二选择,有了真实的创新才能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发展到现在,分路推进发展已经走到了能够走的高点,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是各领域之间的协同推进,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制胜的关键或要诀,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我们必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发展到现在,我们再也不能靠牺牲环境来发展了,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到现在,只有更进一步的开放才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方面的资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国际环境和空间;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先富必须带后富的阶段,我们应该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就要用好唯物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
最后,这些新的理念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从大国走向强国提出了新的理论话语,为中华民族恢复和重建民族自信心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很快,但也有人片面地认为这是我国不断改变自己、学习别人的结果。任何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是这个民族本身创造性活动的结果。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中国从原来相对贫穷落后的状态一跃而成为经济大国,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持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有13亿之众的大国的发展,是有自己文化传统和现代创造的国度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发展说明了我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理论是先进的,我们的制度是有优越性的;中国的发展也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自己光荣与梦想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是一个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有着坚韧生命力的文化。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基于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历史活动。正因为这种自主的文明历史、自主的精神传统、自主的价值文化,我们的自信表现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一个自信而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本文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主选题项目“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文化影响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