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具体来说,一是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的成果,包括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二是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途径与方式;三是将“一带一路”作为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的一个重大战略。
一、“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新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将开放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贸易体制逐渐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但是,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三期叠加”的新常态,WTO多边体制红利也逐渐消退。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是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要方式。仅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言,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倡议计划在沿线国家主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共建一批经贸园区,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形成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
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极大拉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将中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形成了一批与时俱进的新型丝路符号,增添了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等多方面内容。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构想做了明确详尽的阐述,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合作共赢新秩序的胸怀。正如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说:“‘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4年来,倡议的实施正在改变亚欧和东非地区的经济格局,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众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崭新的机遇。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6.3万亿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5.7%。
二、“一带一路”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当一部分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随着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一再发生,美欧等发达国家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规则主导能力相对下降,构建高度包容的多边协议越来越难得到响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4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一带一路”也是世界发展的新机遇。它顺应国际社会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释放各国发展潜力,为世界经济持续、均衡、繁荣增长注入“中国动力”,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4年来,中国仅中央企业参与建设的“一带一路”项目就有近1700个,亚吉铁路、蒙内铁路运行通车,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全面开工,大量公路、桥梁、港口、机场项目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设施联通;中欧班列开行突破5000列,开辟了快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大型油气、电力项目有效解决了沿线国家资源能源短缺和输出难题;各类产业园区在马来西亚、老挝、蒙古、印尼等国落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向沿线国家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数据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增速为4.6%,超过了发展中经济体3.6%的平均增速,成为世界经济的闪光点。
从区域化融合达成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全世界民族、宗教、地缘政治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政策实施、产业布局升级、经济安全维护等方面,面对的是沿线国家差异性极大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习俗等社会经济整体环境。4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公正合理、开放包容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在其理念下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无论是在增长动力、互联意愿的可持续性,还是在操作层面上都较容易获得各方接受,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鲜明的亚洲特色和中国特色。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所做贡献的普遍认可。
三、“一带一路”倡议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搭建新平台
开放性的世界经济呈现出的是互动发展的演进新趋势,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路径规划和合作平台上来。“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基础,但又突破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空间概念和历史局限,形成了充满可能的开放空间和共享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进进一步开放,为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让经济的血脉更加通畅。应当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无本之木,更非挑战现有国际和区域既有秩序的“另起炉灶”,其基础是包容中国与沿线有关国家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建立起各国生产力聚合长效运行的整体框架。
4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串起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了人类合作共赢的新平台。各国借“一带一路”平台共建共享交通和物流,加强欧亚大陆未来联通。倡议鼓励多元交流,结成情感纽带,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让更多国家能参与进来。资金融通是落实倡议、实现互联互通的核心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推动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中长期资本聚合平台。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夯实基础、着眼长远之举。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成果,2017年5月,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未来多元合作大平台,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范围向所有朋友开放。
4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更为紧密。中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设厂,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一体化发展迅速。同时,深化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货物运输等全方位合作,为货畅其流创造出了更好条件。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4年里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开放的新动力和新平台。中共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我们坚信,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一定能够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必将造福全人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6期 [责任编辑:郑珺 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