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一带一路”建设十年
陈文玲:“一带一路”对人类与世界的重大贡献
发布时间: 2023-10-18    作者:陈文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0-17
  字体:(     ) 关闭窗口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尽管走来非常不易,但其进展和成效超过了预期。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是崭新的、先进的理念,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是一条探索超越西方狭隘全球化的正确道路,是具有长周期、综合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其中既包含全球发展倡议的理念与内容,也包括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和行动,还涵盖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与主张。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世界的期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规律,引领人类文明的新方向。所以,世界众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从大范围响应到形成广泛认同,再到更多地参与共同行动,成为一种世界自发形成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深刻变革了近300年工业文明形成的以海洋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互联互通的新格局。目前,正在进行和将会形成的互联互通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的布局,形成了陆、海、空、网、冰五位一体发展的空间布局,逐步构成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与冰上丝绸之路;二是形成多维度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新格局,例如,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廉洁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等,是立体化、多维度地通向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以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民心相通作为重要基础的三位一体共建“一带一路”的联通方式。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开创了21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了世界发展与命运的“道”与“势”。“一带一路”与其说是“带”与“路”,不如说是中华文明中重要哲学范畴的“道”与“势”。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汲取和借鉴域外优秀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同相关国家共同书写了丝路画卷。“一带一路”倡议把古丝绸之路的丝路精神和丝路画卷变成了现代新的时代画卷。中国是第一个不依靠战争、不依靠殖民、不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经济体系,成功实现和平崛起的大国,也是第一个提出完整解决世界问题的国家。这一方案不仅是为中国,而是为了世界的命运和前途,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弘扬的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把一个国家利益凌驾在其他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产生强烈对比,因此,能够产生共振式的巨大能量。

  第四,共建“一带一路”为开放的中国与开放的世界提供了桥梁纽带,把开放的中国与开放的世界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建“一带一路”关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引领性。它始于中国对自身发展实践的成就和思考,也汲取了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的是共同发展在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特别是成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发展的平台、载体、桥梁与纽带。通过全球经济合作、共建互联互通的大格局,中国快速转变成为一个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造福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引领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某种程度上,共建“一带一路”是一种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模式,正在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形成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区。

  第五,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创举,极大拓展了国家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纵深。一方面,由于霸权国家的遏制,使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到了关键的转型升级期,既有存量问题,也面临若干新挑战。中国能否冲破内外变化的阻滞,能否在变乱交织的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中国自身如何做。共建“一带一路”仅仅是开始,未来需要若干个10年,需要更多国家共同为之奋斗。如何能够使“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要继续把各种工作做好,而对于学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创新并形成支撑国际“一带一路”发展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想/整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