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是不能把文化发展的程度与资金投入多少画等号,如果所投入的资金得不到科学的规划和规范化的使用,就会演变成文化领域一种争抢资源蛋糕的狂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出台之后,各级文化部门欢欣鼓舞,纷纷把这看做是一个契机,认为文化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党从政策层面对文化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对于文化部门和相关产业来说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这不仅体现着一种舆论氛围的营造,还意味着从政府层面给文化发展以更多的政策、资金、渠道等实实在在的扶持。
但是,在利好消息的背后,我们也应该警惕一种跟风浮躁的现象出现,进而架空政策福利,透支利好的预期,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使得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与经济发展不同,文化发展是一种“软性”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部门的生长、整合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知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同步。所以,我们不能用经济决定论来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作简单的公式化解读。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是不能把文化发展的程度与资金投入多少画等号,如果所投入的资金得不到科学的规划和规范化的使用,就会演变成文化领域一种争抢资源蛋糕的狂欢。争相申报许多大而空的项目,突击花钱,甚至利用政策来谋私利,催生许多文化“烂尾工程”,这不仅对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不利,而且使文化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和形象受损,使市场丧失信心,这是后患无穷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切准脉象,首先应该是在量的基础上重视质的提升。比如国内的动漫产业,一直以来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完成任务式的思维,仅满足于量的累积,而不注重质的提升,由此必然导致我国动漫产业缺乏过硬品牌。另外,我国文学作品每年的产出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长篇小说每年出版将近上千部,但真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仅有几十部,这不能不引人深思。这个我们可以参照韩国的经验,韩国把“韩流”引向世界各地,固然与其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但市场化的充分运作和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才是真正的推手。其实,政府的支持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硬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只能提供一种发展的契机和可能,所谓“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政府做了“金窝”,文化能不能“下金蛋”还真得看自身的造化。因此,传统“撒胡椒面”式的方法不可取,应该鼓励走精品化道路,把资金和政策支持向优势门类和人员倾料,深挖创新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条腿走路,只注重生产的方面,还要培养文化消费市场,否则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听众寥寥,也撑不起文化盛世的图景。文化消费市场的培养不仅仅在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在于促进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和谐,比如最近几年我国电影院建设突飞猛进,银幕数已经跻身世界前三,然而国产电影的票房、口碑并未完全体现出这一繁荣景象。实话说,现在已经不是八亿人看八部样板戏的时代,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可以有多种选择,文化产品自身要给力,公众才会买账,眼下低俗的文化垃圾频抛媚眼,国外的文化产品来势汹汹,时国产文化产业形成了内外夹攻,如果没有危机感,仅靠国家的“奶水”喂养,是难以走出温房、经受市场寒暑考验的。文化消费氛围的营造要求生产者紧贴地气,不能高高在上,要努力弥合精英趣味和公众趣味的裂缝,同时也要尊重公众的口味,不媚俗,使双方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
最后,发展文化产业还要从民族性着眼。目前我国的文化逆差产重,所谓“西风压倒东风”,这不是空穴来风。与经济全球化不同,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很可疑的提法,我们一定要警惕那种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西方化的主张。我们要掌握全球文化博弈的话语权,就必须要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扶持文化特色项目,抢救民族濒危的文化遗产,同时还要使民族文化产业不脱离国际流行的话语,拓展文化输出的果道,打造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吸引力的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