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深刻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面对中央明确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该怎么办?是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拿出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有效举措,还是分级开会动员,以会议落实会议,热热闹闹“走过场”。回答肯定应该是前者。文化建设虽不像经济建设那样抓起来“实惠”,但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乃至国家软实力增强的特殊作用不可小视。
从国内来看,“治国必先得人心”,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要和谐稳定,必须对民众进行思想感召和心灵滋润,进而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精神食粮。
从国际来看,大国之间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经济、国防和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国防、科技和文化竞争力都强大的国家,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最迫切的还是要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文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像对待经济建设那样对待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统筹考虑,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且像抓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那样,对于需要大力发展的公益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设立必要的约束性指标,确保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最根本的是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法律支持和财力物力投入。各级政府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努力破除阻碍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要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减负,要加快清理对文化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文化企业缴税比例。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最重要的是健全共同推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文化建设政绩考核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同时,要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进而把文化改革发展成就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醒的是,文化建设是个“慢功夫”,建设文化强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大师和文化人才引领,而“百年树人”的人才成长周期很难跨越。我们有五千年的辉煌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和传承人才的青黄不接,要发扬光大谈何容易?特别是各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如果各地都不切合本地实际地搞攀比,必然会继续闹出争建大佛庙宇,抢注名人故里之类的荒唐。
还需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渲染“复古”,并借着“国学热”重新向民众兜售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文化糟粕”和封建思想,进而造成社会民众思想混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必须要去其糟粕,用其精华。二是鼓吹“西化”,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需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也必须甄别筛选,坚决抵制拜金主义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