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制度提出来,这是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指导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关乎旗帜、关乎道路,也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执政党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一)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147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的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走过万水千山”,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但在从“富起来”逐渐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仍需跋山涉水”[2],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无论什么时候,民心都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民心凝聚,才能够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凝聚起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面前,如果人心散了,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很快变成“一盘散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会停滞不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更会受到严重影响。习近平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万众一心、团结奋进,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才能够保持事业永远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为了使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指引、能够有一个汇聚人心的内核,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时代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动员全体人民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来。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理论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思想问题,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就曾指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146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实现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从来都不拘泥于意识形态领域本身,其本质上是经济、政治领域斗争的一种折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动权大大增强。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停止,我们面对的风险考验依然严峻。
(一)社会思潮多样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问题。特别是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差异性显著增强。但是,也有不少错误的思想观念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更有敌对势力将错误的思想文化融合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影响,以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既包括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包裹着学术外衣的错误观点,也有以“解构”“颠覆”“猎奇”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往往披着学术的外衣,混淆视听。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杂音”。如果不及时治理、消除,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二)市场经济“逐利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文化领域的影响最为明显。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财产私有等观念反映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来,极易演化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如果这些观念渗透进了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对党内政治生态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产生消极腐败等现象,与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矛盾。
(三)社会舆论生态新变化与主流话语之间的矛盾
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特别是信息传播手段的升级发展,社会舆论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让“发声渠道”从主流媒体拓展到了社会个体。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发声权”。越来越大的舆论场带来了越来越活跃的文化环境,带来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但其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不容忽视。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同时,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较为传统,在“一对多”的舆论力量对比下,其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生态中,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容易成为某些势力宣扬错误思潮、煽动社会恐慌、影响舆论走向的工具,由此,舆论引导、内容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四)青少年思想新动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群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最大受众。他们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于理论观点的判断能力尚未形成。但是,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而言,青少年群体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更强、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更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这一特点使得青少年群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软肋”。并且,青少年的思想变化较为复杂,不同时期、阶段,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会呈现出不同特点。如果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变化,就会失去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有效抓手,给敌对势力利用青少年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机会和窗口。总的来说,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也尚未成熟,需要通过正确的手段和途径加以引导。
(五)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矛盾
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外来势力影响本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开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但是,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看来,中国的崛起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威胁”。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也自然把中国看成是阻碍其发展的障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时而明显,时而暗流涌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一个稳固的意识形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认识到,这些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冲击,是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阻碍和羁绊。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稳不稳固、坚不坚定,既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效果,又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各种新旧思想价值相互交织的当今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从我国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入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5]532-53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建立起长效机制,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内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够始终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始终坚持时代前进的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6]。
一是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理论、为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深刻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是需要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中国人寻求真理的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其实说的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就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获得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三是需要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它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党员干部,需要在新形势下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特别是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武器。
(二) 健全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责任制
管好意识形态是思想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7],这是立足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和现实需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这一举措,才能让意识形态工作不浮表面、不走过场,真正落实落细。特别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才能够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要从“谁来管”入手,落实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归谁管、谁应该负起责任,这是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党管意识形态”这是一条不可撼动的政治原则,党的领导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但是落实到党内,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归口在哪里?斗争的“前线阵地”应该在哪些领域、涉及哪些部门?这些问题都是在落实意识形态“谁来管”的问题上必须思考的问题。各级党委(党组)是党的领导在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载体。因此,“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落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就是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8],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另一方面,是要从“管什么”入手,明确工作的对象。意识形态工作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工作。但也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意识形态工作的“抓手”往往难以明晰、范围难以确定、尺度难以把握。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舆论环境是影响意识形态状况的关键要素,社会舆论环境众声喧嚣,意识形态领域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需要牢牢把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抓在手里。换言之,“党管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党也要“管宣传”“管思想”,意味着党在工作当中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定位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9],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来说意义重大。也正是因为如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度必须要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对象,紧紧抓住党的领导这一中心环节,讲政治、讲导向,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构筑线上线下的坚强阵地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当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新的技术拓展了社会思想文化交锋的全新空间,意识形态的阵地也逐渐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就阵地而言,国内国外、虚拟现实、体制内体制外的界限逐渐模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新机制。
一是提升联网上线的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多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3]新形势下具备在互联网环境开展工作的能力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不可少的。同时,互联网工作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守好互联网意识形态的阵地,还要多发掘专业人才、提升政府部门的专业水准,为专业人才搭台、为青年人才搭台,具备“慧眼识才”的眼光,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是贯通线上线下的空间。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通过这个大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重要交往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线上交往活动与线下交往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二者逐渐走向一体化。线下的意识形态现象也会反映到线上,并与线上一同发挥作用、发生影响。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意识形态工作也应该将线上线下的工作空间贯通打穿,将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在线上工作中有机融合、贯穿,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维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3]。
(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
青少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毛泽东指出,“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党委应当指导青年的思想,指导教师的思想”。[10]247邓小平也曾针对青年人的教育培养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点要求。[11]20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将加强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
一是在“贯通”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的学科学段。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都具备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的重要功能。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应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各学科、各门课都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特别是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精髓贯穿其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虽然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但小学中学学段的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重要、同样关键。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主动融入不同学段的特点特色,主动适应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特点,主动融合不同学段的工作内容,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贯穿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每一步,做到入脑入心。
二是在“渠道”上下功夫,建设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渠道有多少,课堂教学是最具基础性和系统性的,是思政育人格局当中的主渠道和关键要素,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就抓住了思政育人的“牛鼻子”。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就应该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维护好学校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教什么、讲什么,传递什么精神、传播什么理念,都应该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心环节展开,不能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三是在“队伍”上下功夫,打造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守好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内容,一支高效有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从现实情况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其中既要有一支能够站上讲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通过课堂教学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也要有一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辅导员队伍,通过言传和身教,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当中播种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18-12-19.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N].人民日报,2016-04-26.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08-23.
[9]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1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