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这十年 >> 丛书介绍
《新时代的政治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9-22    作者:    来源: 2022-09-22
  字体:(     ) 关闭窗口

目 录

  第一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逻辑 001

  一、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制胜密码 002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揭示的科学真理 005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 008

  第二节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容与总体目标 010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010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015

  三、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016

  第三节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举措 018

  一、完善党领导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

  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 018

  二、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021

  三、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025

  四、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 028

  五、完善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 030

 

  第二章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第一节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的新形态 035

  一、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035

  二、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

  经验结晶 037

  三、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039

  第二节 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041

  一、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 042

  二、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主体的广泛性 046

  三、人民参与国家治理领域的广泛性 047

  四、人民参与民主实践的广泛性 049

  第三节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真实有效民主 054

  一、保障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054

  二、保障国家治理高效和社会和谐稳定 056

  三、保障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059

 

  第三章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第一节 总体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062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 063

  二、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总体部署 064

  三、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066

  四、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实施 067

  五、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 069

  六、颁布《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 年)》 073

  第二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075

  一、通过 2018 年宪法修正案 075

  二、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079

  第三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083

  一、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职能力 083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086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088

  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092

  五、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093

  第四节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095

  一、实施司法责任制 095

  二、优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097

  三、增强司法公正性 101

  第五节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104

  一、继续开展全民普法 105

  二、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 109

 

  第四章 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第一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13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14

  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116

  三、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118

  第二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20

  一、实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统一 120

  二、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统一 122

  三、实现人民民主与团结和谐的统一 123

  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25

  第三节 新时代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实现路径 127

  一、人民政协是重要渠道 127

  二、促进人民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 130

  三、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132

  四、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134

 

  第五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136

  一、56 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基石 137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139

  三、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141

  第二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原则 143

  一、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143

  二、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145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要求 147

  一、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147

  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50

  三、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52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54

  五、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56

 

  第六章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第一节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60

  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61

  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 164

  三、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168

  第二节 完善居民自治制度 172

  一、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 173

  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76

  第三节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79

  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180

  二、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182

 

  第七章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一节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大统战格局 187

  一、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188

  二、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190

  第二节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191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192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94

  第三节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和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 199

  一、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199

  二、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203

  第四节 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作用 205

  一、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206

  二、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211

  三、发挥妇联组织作用 217

 

  第八章 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特征与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 225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 22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230

  三、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234

  第二节 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显著特征 236

  一、突出党的领导,政治建设更具引领性 237

  二、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建设彰显人民性 238

  三、不断深化改革,政治建设体现创新性 239

  四、坚持系统全面,政治建设强调协调性 241

  五、维护政治安全,政治建设突出稳定性 242

  第三节 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244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稳航向 244

  二、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 245

  三、注重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46

  四、举旗明帜定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47

  五、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系 248

  六、聚焦发展要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政治建设 249

 

  后 记 253

   

  

后 记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持编写的《新时代这十年》系列丛书之政治建设卷。

  本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依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全面展示新时代这十年政治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总结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并对新征程赶考路上的政治建设进行展望。

  本卷编写组由张金才、刘维芳、沈雁昕、钟金燕、李夏、

  王怀乐、贾楠等同志组成。全书共八章,各章执笔人分别是: 第一章:钟金燕;第二、七章:刘维芳;第三章:贾楠;第四、五章:沈雁昕;第六章:李夏;第八章:王怀乐。张金才负责统稿定稿。

  在本卷编写过程中,所党组给予有力指导,审读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科研办负责同志做了大量组织工作,责任编辑战盈彤同志付出了辛苦,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卷编写组 2022 年 8 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