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这十年 >> 丛书介绍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9-22    作者:    来源: 2022-09-22
  字体:(     ) 关闭窗口

目 录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内在逻辑 002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 002

  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004

  三、接续新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 006

  四、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009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013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 013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产力理论 014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 014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理论 015

  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015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征 017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017

  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018

  三、强调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 018

  四、拓展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019

  第四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意义 020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 020

  二、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021

  三、推动和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022

 

  第二章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第一节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024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025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 026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章程和宪法 027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内涵 029

  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030

  二、积极探索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031

  第三节 组建生态环境部统筹“大环保” 034

  一、落实大部制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 034

  二、生态环境部统筹实现“五个打通” 036

 

  第三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 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框架 037

  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038

  二、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039

  第二节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042

  一、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042

  二、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方实践 046

  第三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052

  一、布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052

  二、推动多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 054

  三、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056

  第四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057

  一、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057

  二、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058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060

  第五节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062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063

  二、打造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066

  三、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067

  第六节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068

  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068

  二、完善优化国土环境监测体系 071

  三、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制度安排 073

  第七节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078

  一、完成环境保护法全面修订 078

  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新法律 079

  三、完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080

 

  第四章 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第一节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084

  一、布局新时代国家公园体制 084

  二、公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087

  三、打造国家公园典范——三江源 090

  第二节 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 093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094

  二、强化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 096

  三、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101

  第三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02

  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 102

  二、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举措 104

  三、积极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106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107

  第四节 全方位做好生态环境治理与督查 110

  一、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110

  二、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强化 111

  三、声音、辐射和核安全总体平稳 113

  四、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114

 

  第五章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向绿色转型

  第一节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116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117

  二、加快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 119

  三、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 119

  四、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转型 122

  第二节 加快生活方式绿色化 123

  一、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渠道 124

  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26

  三、做好环境与健康工作 127

  四、加强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129

  第三节 促进空间格局绿色化 130

  一、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30

  二、深度优化城市水环境 134

  三、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36

  第四节 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 139

  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大决策 139

  二、做好医疗废物处置 140

 

  第六章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第一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2

  一、全面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3

  二、整体谋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6

  三、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47

  第二节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154

  一、持续推进“蓝天保卫”行动计划 154

  二、系统开展大气治理,协调推进空气环境改善 157

  三、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清新空气保护 160

  第三节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162

  一、科学制定“碧水保卫”行动计划 162

  二、深化重点领域攻坚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163

  三、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美丽河湖保护 165

  第四节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166

  一、系统制定“净土保卫”行动计划 167

  二、全面防治土壤污染,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168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清洁沃土保护 169

  第五节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170

  一、部署“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171

  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173

  三、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76

 

  第七章 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绿色家园

  第一节 提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177

  一、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78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79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共建全球生态文明 180

  第二节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182

  一、展现建设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 182

  二、稳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184

  三、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185

  第三节 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88

  一、牵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189

  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美丽地球 191

  三、参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 193

 

  后 记 195

后 记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延续最为基本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系《新时代这十年》丛书之一,力图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地位与意义进行研究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担任本卷主编,统筹编写工作,研究制定写作大纲,明确撰写思路和章节安排,审改全部书稿以及在编写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发庭副研究员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龚浩参加编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亦瑄博士和房琳薇博士亦有贡献。

  由于研究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诚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卷编写组

 2022年8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