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论速递
求是网评论员:中国经济一定行
发布时间: 2020-02-27    作者:求是网评论员    来源:求是网 2020-0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从疫情态势看,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怎么认识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否还要坚持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有没有信心的问题。事实上,答案很明确,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一定行!
  不可否认,疫情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部分服务性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高达1万亿元,旅游收入达到5139亿元,然而今年春节期间这两个行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受疫情冲击,不少企业到现在还没有正常复工复产,潜在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
  这是困难的一面,不容回避。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影响毕竟是遭遇性和短时期的。中国是个大国,维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今天的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接近100万亿元,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规模、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还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体系。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再加上这样的经济体量、这样的物质基础、这样的资源技术条件、这样的市场规模和日臻成熟完善的宏观调控,赋予中国经济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应对有方,完全可以使我国经济快速恢复到正常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2月10日,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他再次强调:“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关键时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稳定经济预期、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明确要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加坚定信心,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坚定不移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及时出台和落实相应政策,尽最大努力做好“六稳”工作,既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全力做好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专门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各有关部门也陆续推出一系列面对当前形势精准施策的政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5部门联合出台30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工信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20条措施,给予有针对性的扶持;北京、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也都先后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从财政、金融、税收、用工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企业均已陆续开工,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运营日趋正常,各类企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
  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创新创造往往会在因应风险挑战的需求中出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有可能随之诞生,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与当年应对“非典”疫情有很大关联。当前,得益于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共享、远程教育、远程办公、远程诊断等一系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迅猛发展。随着经济运行回到正常轨道,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会陆续诞生并茁壮成长,为中国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越是艰险越向前。纵观新中国历史,中国经济从来不是在一帆风顺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逐渐做大做强的。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深入贯彻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一定能战胜疫情,化危为机,推动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向好前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