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高原大地掀开了历史新篇章。5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贯彻实施,西藏踏上“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快车道,兴藏富民的成果,世人有目共睹。
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2014年秋,瑞士资深记者、前《时报》国际版主编弗雷德里克·科勒曾应邀赴西藏采访,西藏首府拉萨巨大的发展成就令他惊叹不已,“我第一次到拉萨是1997年,十几年过去,如今拉萨在交通、水电、市容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埃伯哈德·帕察克今年64岁,2005年他在西藏考察旅行20天。他告诉新华社记者,“看看当地的公路网、通信网、电网、铁路网,就知道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非常巨大,要想取得这样的进展,仅仅依靠当地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尼泊尔商业和供应部副部长乌帕迪耶曾于2007年至2011年任尼泊尔驻拉萨领事。在这4年时间里,乌帕迪耶见证了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新月异变化,“在西藏只要呆上半年,你就能感受到那里的变化,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文化大步前行
比利时知名藏学家安德烈·拉克鲁瓦曾多次赴西藏实地考察。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社会进步“快速而巨大”,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拉克鲁瓦说,中国政府着力保护藏文化,设立诸多藏学研究所,特别注意保护藏语发展,“他们的语言受到特别保护,在这方面胜过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拉克鲁瓦注意到,藏语是小学必修课,藏族儿童在读藏文书,“在西藏,我到哪儿都能感受到藏文化的活力”。
好莱坞纪录片《真实的西藏》导演内贝说,如今在西藏,不仅经济、民生、基础设施和教育获得显著提升,文化和宗教活动更是得到保护和尊重。
“我发现,西藏的大学除了用汉语,还用藏语教学,电脑用特别研发的藏文操作系统。在西藏,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节目都有藏语文版本。中国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是中国尊重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和历史的写照,”内贝说。
帕察克同样对中国保护藏文化的努力印象深刻。他说,西藏宗教自由受到保护,西藏的寺庙和僧尼的修行环境在改善。
旅游业蓬勃兴起
一个多月前,印度议会联邦院(上院)议员塔伦·维贾伊曾前往西藏玛旁雍错湖与冈仁波齐山朝圣,西藏良好的自然环境令他难忘,“西藏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对印度等国的自然环境有直接影响,西藏环境受到良好保护,这是为亚洲各国人民造福”。
“尽管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给西藏生态带来挑战,但当地政府在拉萨-日喀则-江孜三角地带植树造林,还在各地推广风力、水力、太阳能发电,这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利时藏学家拉克鲁瓦念念不忘他在西藏见到的大风车和深蓝色太阳能光伏板。
西藏纯净的自然环境也令瑞士人科勒感到震撼,“就像人们所说的,在西藏,你仿佛伸手就能够到蓝天”。在他看来,西藏以其独一无二的高原风光和雪域文化,不但成为广受西方游客推崇的旅游胜地,还吸引了大量中国内地游客,旅游已成为世界了解新西藏的重要途径。
尼泊尔尼中工商协会主席拉吉什·施雷斯塔因工作原因曾多次造访西藏。他说,今天的西藏,同22年前他第一次访问时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当地人的精神面貌。“西藏人对做贸易非常感兴趣,不少人跟我聊过怎么在尼泊尔做生意,说起来都头头是道。”对西藏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施雷斯塔非常羡慕。“要是所有访问西藏的游客中有十分之一能去尼泊尔参观,这对促进尼泊尔旅游发展就不得了。”
尼泊尔外交部职员班达里曾外派西藏工作。他对记者说,“人们常说尼泊尔人热情好客,但我感觉西藏人更加热情”。西藏人的生活如今达到了现代化标准,西藏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发展成就,而且是全方位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值得尼泊尔学习”。(参与记者:宋国城、聂晓阳、周盛平、吴昌荣、吴强、张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