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座谈会现场 本网记者 武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武勇)3月18日,“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三地的学者共同就香港回归后香港历史、经济等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叶农主持会议。
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刘蜀永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史研究在内地曾一度非常热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省社科院等研究重镇。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史的研究逐渐在内地冷清起来。尽管仍有一些学者在英文档案运用、研究视野拓展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但香港史的研究仍大有可为。比如,目前尚未有一部令人满意的香港通史著作。他认为,目前学术界的最重要任务,还是实事求是地将香港史及其他问题进行研究。
香港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走向,是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冯邦彦教授则通过梳理香港产业发展变迁,认为香港与内地的深度合作,其发展可以期待更好的前景。冯邦彦认为,香港回归之后,从其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来看,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金融业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国际经济界人士也普遍看到其金融中心的优势。对于中国内地来讲,这也是香港最具战略价值的部分。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香港正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香港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为亚洲的“纽约”。
冯邦彦尤其强调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保持香港投资环境的稳定、特区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与中国内地有深入合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则认为,香港研究面临如何扩大研究力量和成果的影响力的缺憾。他指出,香港研究首先应重点关注对策性问题的研究,其次应关注如何将让对策影响决策,最后,香港研究成果还要重视如何通过大众化媒体影响普通老百姓,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市场经济促进会及《新经济》杂志社共同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