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对于“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推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朽,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华文明遭遇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探索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无论是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颁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的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都未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吸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扫清现代化的障碍。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推翻一切军阀,由人民统一中国本部,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对如何建立独立的民主的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在幼年时期曾产生过“道路依赖”,以为只要复制俄国革命道路,革命就能成功,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残酷的斗争使党逐渐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和保卫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战争中,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随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抗战的进程中, 又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构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个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的中华民族新社会和新国家,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随后,毛泽东在1947年、1949年又多次提出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路线方针。
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搬开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拦路虎”,为中国推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的政治条件和根本的社会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开启了中国实践现代化的新纪元。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就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由实现工业化扩展为“四个现代化”。他郑重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又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并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他还指出:今后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中国要现代化,必须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中央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借鉴苏联的经验,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从1953年起,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启动建设156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各个工业门类,其中153个为重化工项目。“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1953年至195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 完成了中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构建,为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随后,通过开展“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战略后方基地。作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极大增强了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通过20世纪70年代引进美国、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套技术设备,促进了冶金、石化等基础工业发展。通过各种动员方式,引导“工农商学兵”全面投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以经济增长为例,1952年至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定地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解决了鸦片战争以来,几代先进中国人殚精竭虑,不断奋斗,力图将中国引上现代化道路,但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的问题,使现代化在中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党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逐步提出分“两步走”到 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使中国成功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借鉴苏联经验、超越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相对少的资金投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拼搏,就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虽历经严重曲折,但取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巨大成就不可否认,为新时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适时对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社会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构思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发展战略,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用“小康之家”来诠释“四个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 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极大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党从容应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验,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等领域,改革不断扩大。从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建立各类开发区,开放范围逐步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尤其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入 21 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党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正式确定“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在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些战略安排,有力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市场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38580亿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达到了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基本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制造业为例,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提高到6%,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中国制造业规模2004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07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网基本建成;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71倍和58倍。
改革开放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坚决排除各种干扰, 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将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十八大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更加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在实践上更加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掀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新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又对“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开始,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2015年正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制造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应变局,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在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空前上升的情况下,2012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保持住了中高速增长的稳定势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和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 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首位。2012年至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54万亿元上升到114万亿元。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万亿元。
截至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以上贫困户得到扶贫产业带动,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至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11元增加到36883元,年均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通过碧水保卫战,长江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标志性战役成效显著,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生态系统治理彰显成效。中国紧跟时代、放眼世界,积极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党科学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的思维定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新就新在,它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是一条不同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的那种把本国的富裕建立在别国贫困基础上的崛起之路;它将自身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世界现代化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外交国防等方面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拯救民族危亡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扫清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100 余年的不懈奋斗、70 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开创和不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有力推动具有 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主编简介】
李正华: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2012—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著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书的撰稿统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