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侯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
发布时间: 2017-12-05    作者:侯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12-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变革作为三大变革的主体,通常是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更深层次的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各领域各生产要素的水平。这也意味着,质量变革将是一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从思想理念、目标导向、基本行为到政策保障、法律约束、制度规范的全方位变革。

  把创新发展作为质量变革的有力支撑。创新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培育新发展动能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因此,要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政策,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及经济体系。一方面,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拓展更具品质和个性化的数字消费、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在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领域培育更多新消费升级动能。

  把协调发展作为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动各区域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促使各类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尤其是完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助制度,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为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质量提供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区域发展质量整体跃升并涌现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和产品。此外,在强化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硬实力”的同时,要引导各类企业注重质量文化、品牌意识等“软实力”的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打造更多“百年老店”。

  把绿色发展作为质量变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从生产和投资领域看,要加快全方位绿色转型,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使绿色节能成为企业供给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标准。从消费和流通领域看,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建设绿色交通、绿色休闲、绿色餐饮、绿色住宅等生态产业,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使绿色消费真正成为人们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把开放发展作为质量变革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赢得全面发展的主动和建设质量强国的主动。为此,一方面,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更加注重对外资搭载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的消化和吸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带动我国企业以高品质的产品供给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另一方面,深化质量技术与标准体系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尤其要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检验检测技术构建双边、多边质量合作磋商机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和区域性质量标准及规则制定,为增强我国在国际质量标准领域的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

  把共享发展作为质量变革的基本理念。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推动质量变革必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广泛参与,建立规范完善的公众参与规则程序,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选择。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治理体系。

  总之,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进入经济发展的质量时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