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韩志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 2017-11-13    作者:韩志强    来源:学习时报 2017-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基于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发展实际,对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坚定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功,中华民族正在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其他思想理论无法比拟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世界上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借用社会主义要素,强化宏观调控、发展社会福利以缓和其内在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并解体,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改旗易帜,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严重曲折。一些西方国家宣称共产主义就此失败,自由民主制度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顶住压力,作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政治抉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党和国家事业欣欣向荣,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只要其基本原理被正确地应用于实践,就会展示出其作为真理的无比巨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了,成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而稳定的政治领导力量,来自于党基于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而制定和长期坚持的正确的基本路线,来自于改革稳定发展的一系列坚韧不拔的努力,来自于不断加强和完善的民主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经验,那就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意愿,从本国实际出发加以确定。书本上的理论可用于指导,外国的经验可拿来参考,但不能照抄照搬。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成功的要义在于走自己的路。尽管我们仍在前进的征程之中,尽管我们的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但科学社会主义无疑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功,这对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中国的成功引起世界广泛瞩目,发展中国家更是投以羡慕和期待目光,许多国家希望从中汲取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秘笈良方。正如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所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发展中看得出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全世界学习。他的话道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意味着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的增强,中国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立场和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情怀。长期以来,我们在致力于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国向联合国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兵3.5万人次,持续50多年向发展中国家派出援外医疗队1.5万余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面对国际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世界各国要和平、谋发展的共同需要,我国积极参与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引导全球治理,积极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十九大报告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并阐明了其具体内涵,即“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的权威阐释,也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追求和理想。这些外交理念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超越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反映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普遍期待,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可以期待,伴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念到实践,必将不断开花结果,造福中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自觉的国际责任、更进取的为国担当,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十九大报告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党和国家对外政策主张,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方向和任务,为新时代外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遵循和指导。这部分内容全面涵盖外交工作各个方面,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思熟虑,也饱含着兼济天下的世界胸怀,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鲜明的新视野新境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跟上新形势,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在对外工作中,既要善于为国家、民族利益谋,坚定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安全,也要善于为人类进步事业谋,积极体现大国担当,履行大国责任,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既要善于趋利避害,也要善于主动介入和参与,积极提出中国倡议、中国方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我们对外部环境的塑造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的正确方向,要把它作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高高举起,全面认识其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做好新时代对外工作。

  全面准确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有关论述,从客观实际出发,主动进取,把握政策,恰如其分地做好落实工作。

  十九大报告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基本属性、基本立场的反映,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两句话形式上讲的是中国外交要服务的两个不同目标,针对的是两个不同对象,但实际上两者是密切相关、内在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同时,兼顾外部影响;同样,在履行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作贡献时,也要多从我国利益与安全角度着想。

  西方长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抱有意识形态偏见乃至敌视,不断排斥和质疑。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功,是对这种态度和立场的强有力回答。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在世界上理直气壮地宣介我们的成功故事,推动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全世界应有的认同和尊重。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宣介中国道路的成功并不是要挑起国际上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争斗,而是为了消除无知与偏见,更好地实现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会带动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动思考自身发展道路问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向他们宣介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供他们借鉴参考,但一个国家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终还要靠该国人民自己去探索和选择。

  (作者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