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谢和平: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发布时间: 2017-10-30    作者:谢和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0-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习近平同志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当前,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并非无能为力。我国早在22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应对和治理自然灾害方面的杰出智慧,开创了人类变水害为水利的先河。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虽然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无能为力。我们完全可以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总结经验、增长智慧,尽可能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在全球每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山地水灾害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过去10年中,全球与水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受灾人数已达到全世界受灾总人数的90%。以我国为例,仅2010年—2014年,全国共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8.4万余起,共造成56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万亿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些重大自然灾害还会不断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增强防灾减灾救灾意识,通过对重大灾害危机的处理和研究,进行系统专业的灾害危机教育,提高科学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建设,小到每个个体的防灾知识普及。具体而言,应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引导全社会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其中,高校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校首先应在防灾减灾救灾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这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既是我们面对灾难、经历灾难之后的成长,也是我们痛定思痛之后的觉悟。高校应始终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把应对和解决全球重大灾害危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防灾减灾救灾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高校还可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防灾减灾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四川大学建立全球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通过设立义肢矫形、灾害护理、灾害力学、康复治疗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灾害与危机处理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水平、全球化、多学科、宽领域的教学科研基地,为应对全球重大灾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人才、提供高端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实践证明,高校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为应对和解决灾害危机,需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水平,高校可以进行前沿探索研究,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为应对和解决灾害危机,需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搭建重大灾害危机跨区域、跨学科的全球合作平台,高校也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必然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