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黄相怀:践行“三严三实”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
发布时间: 2017-10-26    作者:黄相怀    来源:宣讲家网 2017-10-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大家好,今天我们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一下——怎样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中提出,县委书记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其中,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等这些内容。习总书记这一讲话是面向全国的县委书记提出来的,但是这一要求推而广之地理解,也可以认为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来的。再进一步,还可以认为是面向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普通公民接触媒体,要有媒体素养;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素养;观察、认知、评判、参与政治,就一定要有政治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水准,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各方面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所以说,“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具有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政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2015年8月20日,陕西党建网刊出了这么一篇文章——《抗日英豪民族之魂——张灵甫》。文章一经发表一时引发许多意见分歧和网友热议,有个网友跟帖留言,言辞非常激烈,他说:“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出版《抗战伟人传》,介绍抗日将领,没有张灵甫。而陕西党建网却把张灵甫吹捧为民族之魂,是何居心?暗指共产党是击毙‘民族英雄’的凶手?否定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否定共产党的合法性?”这样的质疑,真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现在我们再点击链接,电脑显示的是:您要找的资源已被删除、已更名或暂时不可用。其间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不用猜也能够知道。

  一、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

  那么,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呢?怎么才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呢?让我们先从“什么是政治”讲起。

  政治是什么?首先,按照一般的学理解释,政治是公共权力现象。这就是说,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就是政治。我们通常说的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政治参与等概念,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政治这个词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政治”是一个公共权力现象。

  另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看,政治还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由王沪宁主编,林尚立、孙关宏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9月第1版——《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十一章中指出,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政治是大局。为什么这样说?他们从我们的理论家和革命前辈那里找到了一些判断和答案。比如列宁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小平同志又说:“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在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凡属根本、重大、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所以我们从第一个方面可以知道,政治是公共权力现象,是公共权力的运用。

  第二个方面,政治具有内在的规则、要求和策略。

  由此我们就可以说:政治,就是公共权力有规则、有要求、有策略的运用。根据这个说法,“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就好解释了。“政治上的明白人”就是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应该根据什么样的规则,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去从事公共权力活动的人。很清楚,在当代中国,甚至是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人”是天生的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怎样才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那么,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需要进行什么样的修炼,才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讲政治,做一个行为上的规矩人

  2015年7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聚焦这些重大的反面典型案例,再进一步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可见,这些案件都并非简单的贪腐案件,而是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密切相关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要想修炼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首先一个起码的条件就是要做一个“行为上的规矩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他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比如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1.政治规矩的重要性

  政治规矩为什么重要?这是因为现代政党都是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必须由政治上的规矩来维护本党目标的实现。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政治纪律约束,就会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会分崩离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讲话时说:“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就会失去战斗力,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政治规矩的内容

  那么,政治规矩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解释,比如党章,党章是我们党的总规矩;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规矩;还有就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

  强调政治规矩是有针对性的,它针对的是什么呢?它针对的是哪些现象和内容?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一个“七个有之”的判断,他说:“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中,他说:“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不强,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举了很多例子。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党内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讲政治纪律、不讲政治规矩的现象。

  201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辩证看待“人走茶凉”》。这篇文章传递的意思和所使用的词句都颇耐人寻味。比如这篇文章说:“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很让新领导左右为难。

  在全国人大原常务委员长万里逝世当天,万里的长子万伯翱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退下来,就是完全退下来,不插手任何中央的决定。父亲曾对我说:‘退下来后,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最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他给自己定了三项规定:不担任名誉职务;不参加剪彩活动;不题字写序。”

  这篇文章和这个采访,我们实际上都可以政治性地去理解。

  3.不守政治规矩的危害

  不守政治规矩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并且他说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他说:“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他还反问说:“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

  2015年9月1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说:“‘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这就是从一个细微之处,要求我们防患于未然,提高我们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认识。

  4.遵守政治规矩的核心要求

  那么遵守政治规矩的核心要求是什么呢?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必须”,这“五个必须”构成了我们遵守政治规矩的五条核心要素。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可以说,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规矩人,成为一个行为上的规矩人,就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到这“五个必须”。在这点上,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做到这“五个必须”还必须克服许多思想上的和现实中的困难。就拿第二个必须——“必须维护党的团结”来说,这里面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学问很大。比如一般来说,影响党内团结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同志在团结他人时感到最难办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能够不通过对上级“站队”、曲意逢迎而赢得与上级的团结;一个是如何不对同级拉帮结派而赢得与同级的团结;一个是如何不对下级封官许愿而取得与下级的团结。

  具体来说,从心理情感上看,如何在关系到自己的去留、进退、上下、亲疏、褒贬等重大问题上保持一个理性、平和、淡然的心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放任自流;从实际利益方面看,如何同那些曾与自己在名誉、职位、权力、待遇等方面有过纷争的人搞好团结等,这些问题都很难办。特别是当我们认为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比自己好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难办。所以我们的同志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这些问题,在行为上克服了这些难题,维护党的团结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化解这些难题呢?在此,我提出三个方面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首先,要想清楚“政治”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

  政治在本质上是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他说:“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对人民负责”。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的讲话中也说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一个公共服务。

  其次,要想清楚“政治”具有独特性。

  政治的独特性在哪里?我认为政治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业。一是政治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有些思想家经常用“在未曾勘察的水域航行”来比喻政治生活,政治家就是船长。对于船长来说,所有人都要听从他的安排,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他必须对所有人负责,而在决定往哪个方向、以什么速度前进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给他提出足够的建议,这一切都必须要靠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直觉做出决断。航行顺利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航行不顺利的时候,他则要承受唾弃和辱骂,甚至有被抛弃的危险。所以政治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政治有时候还非常残酷。《资治通鉴》里面提到一个故事,说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帝很喜爱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这个孩子,因为在刘弗陵前面已经有一个太子被废掉了,所以汉武帝有意想立刘弗陵为太子。而立他为太子,他年级比较小,他的母亲也是个年少的母亲,所以汉武帝很犹豫。后来有一天,汉武帝无缘无故对钩弋夫人表示愤怒,夫人就脱簪珥,叩头。汉武帝说:“赶紧把她带走,送到掖庭狱里面去!”掖庭狱就是当时皇家的监狱。夫人频频回头,汉武帝说,:“赶紧走,你已经活不成了!”最后把钩弋夫人给赐死了。后来皇帝闲来无事,就问身边的人说:“外人对这件事怎么评价呢?”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对他说:“大家都议论说,将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先处死呢?”汉武帝就说:“话是这样说的,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们所能够理解的。古来国家之所以混乱,皇帝年纪比较轻,然后母后比较年轻,处于壮年,这样的话,这是国家混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惩戒吕后的教训,先把他的母亲给赐死。”

  从这方面来说,钩弋夫人有什么罪过?她一点罪过都没有。但是汉武帝把她赐死,仅仅是出于一种政治考虑,所以这种考虑是非常残酷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历史上,我们犯‘左’的错误时间长,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加上了个人主义的原因,争权夺利,因此很无情。如果能够多一些人情味,将心比心,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这强调的也是政治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

  三是,政治要求人要有很高的情商。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毛主席说过,“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一部分人”。邓小平也说,“我们不要因为过去谁整过自己就记仇。对同志不要记仇,要不念旧恶”。这些要求对我们的情商来说,其实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我们的周总理在1943年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那这个要求就更高了。

  再次,要想清楚从事政治的根本要求。

  政治的根本要求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有本事。历史上,《开元天宝遗事》里面有一个“依冰山”的故事。说的是当时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而有一个进士叫张彖,陕州人,有人就劝他去攀杨国忠的高门,以图富贵。他说:“你们说杨公势如泰山,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冰山而已。等到有一天太阳的光照出来,山就会害很多人。”后来杨国忠倒了,当时的人都认为张彖见解很好,很值得大家品味。

  回到现实,十八大以来,我们饱看了多少“老虎”塌台、“苍蝇”被拍掉?这还不足以引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深思和警醒吗?所以别人靠不靠得住很难说,我自己认为还是自己靠得住一点。所以开玩笑一点说,“混政治”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现在有一些人热衷于找靠山,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种“靠山”我们经常依靠。第一种是风水的靠山,就是采用风水的方法给自己找靠山。比如,所谓的气功大师王林曾经对一些高官说:“帮你在办公室弄一块靠山石,保证你一辈子不倒”。当然开玩笑地说,这也不全然没有道理,它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第二种是攀高枝的方法。找个大粗腿抱上,当然这个会比石头管用一些,当然也是有很大风险的。还有一种是依靠自己的本事。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思考,到底是石头可靠呢?他人可靠呢?还是自己的脊梁可靠呢?相信大家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所以这是我认为“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成为一个行为上的规矩人。

  (二)学政治,做一个头脑上的清醒人

  学政治学什么?主要要学三点。

  第一,要学科学理论。这个科学理论当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首先,学习科学理论能够增强我们精神的力量,增强我们的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十六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就说:“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其次,学习科学理论能够增加现实的力量,减少盲目性。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朱德老总在1933年的一篇文章里面也提到说:“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是苏联军事学校的一个标语,其意在使实践和理论融合起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2)当前,学习科学理论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习总书记曾经非常深刻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他观察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的错误。”讲的是一个思想问题。

  当前,理论界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理论不重视论理。那么理论首先是论理,首先要讲理。但是目前的一个问题是断语太多,也就是判断太多,缺乏讲道理的成分。另外,理论关键在论述。理论首先是讲理,关键是论述,但是目前提要求的太多,既要怎么样,又要怎么样。所以这些理论就很难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说服力。

  (3)那么,怎么样才能用理论说服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以我们的理论要想说服人,必须抓住人本身,抓住人的近况,从而说服人。

  那么我在这里以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使得我们不能够抛弃,并且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运行的分析十分深刻。比如贫富分化、经济决定政治、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等,他的分析至今无出其右。比如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一定会导致贫困的积累,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而这种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化的趋向将深刻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到今天大家看一下,人类至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种判断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个原因,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对抗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夯实了根基。比如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公有制,强调的党的领导,强调的社会主义制度等,为我们当代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制度武器,从而使得中国能够屹立在强国之林。

  第三个原因,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当代中国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思路、灵感和方向。比如马克思主义对公正的强调,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恶果的警惕,都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所产生的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灵感和方向。

  所以,从高举旗帜的角度看,老祖宗不能丢,这是一面旗帜,一面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旗帜。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不能要求一百多年前的老祖宗为我们当前的问题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那是一种懒汉思想。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争气,不能怪老祖宗没留下好东西,关键是我们要把这面旗帜举得更高,让这面旗帜的颜色更红,飘扬得更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活路来。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重要的是走新路,研究新问题,说新话,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所有的理论问题都要秉持这个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抓得住时代,抓得住人心,才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第二,要学习一些现代理念。1980年,我们党鉴于文革的一些混乱和不良现象,制定了一个准则叫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专门又把这段话引述了一遍。邓小平同志在一篇文章中也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毋庸讳言,封建专制传统的一些作风、习惯,至今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依然很大。比如,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曾经说:“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这个就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他还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说:“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

  那么这些其实都是封建主义的不良习气在作祟,所以目前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一些封建主义或者叫“前现代”的现象,比如地盘意识、家长制作风、特权思想、人身依附关系、帮派团伙、封妻荫子等现象都大量存在,这是很多人头脑不清醒的表现。

  那么克服这种封建主义现象的良药,我认为就是要在政治领域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鼓励每一个为官从政的人塑造自己的现代人格、塑造自己的独立人格。所谓塑造现代人格,就是强调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塑造独立人格,就是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增强自己的自主性,展示自己的创造性。

  独立人格为什么重要呢?首先,独立人格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人的奴性做过深刻的批判,他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讲的就是中国人的那种劣根性。那么,这种对于中国人劣根性的反省和反思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出这个时代。走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要塑造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大家想一想,在今天为官从政,谁也不愿意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代价,来换得那么一点点权力和职位。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社会越来越进步了。你看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小学的教育、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教育,都已经特别强调要培养我们独立自主的人格。而我们有些人在政治领域,还秉承着那种“前现代”的人格,显然就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其次,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是为官从政的基本素养。邓小平特别反对党内那种把上下级关系搞得非常不正常的情况,所以他说:“上级不能对下级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地服从、‘尽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以别人对自己卑躬屈膝、谄媚讨好而洋洋自得,甚至以贬低他人的人格为乐的领导者,绝对不是好的领导者。所以说,为官从政绝对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代价,为官从政也绝对不能以贬损他人的独立人格为条件。应该说,在任何工作领域都应如此。以人为本,首要的是尊重人;尊重人,首要的是尊重人的人格。所以,这是我们在党内克服封建主义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倡导塑造独立人格,并不意味着对上不敬、违命不从,实际上恰恰相反。在独立人格者看来,对上尊敬就是用得体的方式展示礼节礼貌,顺从就是用高度自觉的执行力保证命令的贯彻。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往往那些奴颜婢膝的人是最容易搞阳奉阴违的人;往往那些不惜代价谄媚讨好的人,也是最容易背叛出卖别人的人。这些现象都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要学一些传统智慧。传统智慧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政治智慧有两个,一个是经学的智慧,一个是史学的智慧。

  所谓经学的智慧,就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干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所宣扬和阐释的为官从政之道。比如《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这里面就讲到了很多为官从政的道理,至今为后人所传颂。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要我们明白以德治国的道理。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要我们明白怎样正确处理官场人际关系。“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是要我们明白正确追求自身利益的道理等等。

  有些所谓的学者把一些我们的传统典籍煲成了一锅心灵鸡汤。还有的所谓的学者,把我们的传统典籍包装成了立志的鸡血素,这些其实都具有很大的误导性。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自己恰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史学智慧就是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中记载并传达出来的为官从政之道。

  比如在被称为“政治教科书”的《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耐人寻味的为官从政的故事和道理。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十七遍。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治国故事。比如《资治通鉴·周纪一》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很有才干,可以带领一支500乘的军队。卫侯说,我也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是苟变曾经做过官吏,在收人家税的时候,吃了人家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愿意用他。子思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子思就说,圣人用人就好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在当今战国时代,你如果因为两个鸡蛋的原因而放弃使用一个这么有才干的将军,这个事情不可以让邻国知道。卫侯赶紧说,我从您那里受到了教育,谢谢您。讲的就是用人的道理。

  还有一个是《秦纪二》里面讲到的王翦伐楚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秦王问王翦说,伐楚你要用多少人?王翦老将军说,必须六十万人不可。然后秦王又问李信,说你大概用多少人就可以伐楚了?李信说二十万就行了。秦王就说,王将军老了,乏怯了,所以就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伐楚。后来,李信、蒙恬伐楚失利,秦王听了之后非常愤怒,然后跑到王翦那里说,我悔恨不听你的建议,以至于有今天这样一个败绩,如今我还想请你出山,你觉得多少人合适?王翦说,必须还得用六十万人。秦王说好,那就听你的,六十万人。所以,王翦就率领六十万人伐楚,然后秦王把王翦等人送到霸上,王翦就开始请求秦王赐给他美好的田宅。秦王说,将军你走就走吧,你难道还害怕自己贫困吗?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既然不能封侯,所以就向您请求更多的田宅。秦王就哈哈大笑,后来王翦走了之后,到了函谷关,又频频派使者向秦王请求美好的田宅,旁边人就说,将军你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太过分了吧?你难道还害怕自己贫困吗?王翦就说了这样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话。他说,秦王这个人实际上是非常多疑的,不肯轻易相信人,现在秦王把国家六十万的主力部队都给了我,我如果不向秦王请求那么多的田宅的话,实际上我是很危险的,秦王很容易怀疑我有没有二心。所以后来王翦伐楚成功了,自己也得了善终。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王翦这个人是有非常好非常大的政治智慧的。既要为秦王干事,忠诚于秦王,同时又要从秦王的特点出发,不能让秦王怀疑自己,这就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那么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学习、不阅读、不思考这些古代的典籍故事,就很容易在很多方面很幼稚、很不成熟。所以中国的古代典籍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宝库。

  (三)用政治,做一个策略上的高明人

  毛主席说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的同志要想修炼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终极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是否合乎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要求——成为一个策略上的高明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政治既要遵守规矩,又要深入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而运用政治,就要有策略,因为政治不仅仅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行为,不仅仅是一个照搬照抄的行为,它有大量的创造性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们需要在策略上成为一个高明的人。

  1.什么是策略上的高明的人?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在《邓小平文选》里展示出来的。从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发言,我们可以看一下邓小平展现出了怎样的策略上的高明。

  1962年1月到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这个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三面红旗叫做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我们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遭到了挫折,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性的经济困难,各项建设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召开七千人大会是一个反思的大会,是一个总结经验、统一认识的大会,是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的这样一个大会。在这样一个大会上,我们看一下大家是怎么发言的呢?

  陈云是不发言。1988年5月21日,陈云在一次谈话中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又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那么林彪也发言,林彪的发言主要是夸。他说:“人民公社,具有许多优越性。我们的的确确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明明出现了这么多困难,他还一味地夸,这样做明智不明智呢?在政治上那是有问题的。

  刘少奇尖锐地指出问题,他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那么这是以上三个截然不同的态度,你看看邓小平同志他是怎么发言的,这个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收录到了《邓小平文选》的第一卷里面。邓小平发言上来就讲:“我觉得,我们党有这么五个优点,有“五个好”。第一,有好的指导思想。第二,有好的党中央。第三,有大批好的骨干,包括大批新的积极分子。第四,有好的传统、好的作风。第五,有好的人民,人民对我们党有最大的信赖。”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样一个反思检讨会上,邓小平首先来了一个“五个好”,一下子就把积极向上的一面给挑出来了。接着他就得出自己的判断说:“这样一个党,既然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也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样的话就把我们的信心鼓起来。

  反过来,带着这“五个好”的视角再去看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这些年工作上出现了一些挫折,出现了一些缺点。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五个好”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削弱,在有些方面还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你看看,找原因就是“五个好”受到了削弱,对策是什么?就是把“五个好”恢复起来嘛,恢复了“五个好”,我们的工作就能够做得更好。所以他就讲:“坚持党的优良传统,除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及时纠正错误等等以外,必须注意健全党的生活。这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所以你能看出来,邓小平既不能简单地夸,也不是简单地骂,而是巧妙地从政治的高度来解释和解读这件事情,让各方面都能看得过去,同时也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说,由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邓小平在政治上是个十分老练而成熟的一个人。

  2.那么,做一个政治上的高明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第一条,就是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费力是掌握不了的。”说政治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政治具有内在的必须遵守和掌握的规律、规定、规则,要求“政治人”必须有高度的原则性。说政治是一种艺术,就意味着政治具有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面,要求“政治人”还必须具有高度灵活性。只有那些在心智上能够同时驾驭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在实践中能够善于把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是高明的“政治人”,才具备了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基本条件。

  第二条,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悟性。

  我们看一看邓小平怎样评价“高饶事件”的。其实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系列谈话中,对“高饶事件”他说,他知道得很清楚。当时,“高饶事件”出来之后,1954年2月,中共中央就在北京召开了一个中央委员的会议——中共中央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5人,中央各部委、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军委各部门和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同志共52人。这个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和批评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

  这个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和《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在这个会上邓小平是怎么发言的?邓小平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这个讲话也被收录到了《邓小平文选》,叫做《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邓小平说,我认为我们党在过渡时期提出这样一个关于增强团结的决定是很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任务比过去的挑战更加严重,更是因为在我们党内的高级干部中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不把这种分裂行为归结于简单的夺权,而是归结为一种骄傲自满的滋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考虑。不是归结为某些人的争权夺利,而是归结为一种骄傲自满,这样就在政治上大大缓和、柔和了这个事情。

  接着,邓小平说了一个非常非常高明的判断。他说:“这个决议草案,正如少奇同志的报告所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所指的,是根据具体事实、指了具体对象的。所谓具体事实、具体对象,能不能解释为只是针对个别的人呢?不能这样来认识。”这是邓小平非常高明的地方。他说:“我以为它主要是指的在现阶段党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防止和克服的一种倾向;不能解释为这个决议只是针对个别的人,对于我们、对于我自己无关,因而可以疏于检查和防范。”邓小平说这个决议是从某个人、某些人引发出来的,但是绝对不能仅仅理解为针对个别人、个别现象,它是针对一种倾向而来的,针对所有人而来的,这种政治悟性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所以在这里面,邓小平显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悟性,通过这种悟性,他既点到了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发言,同时又在政治上启发和引导了大家,从而避免把党内斗争上升到争权夺利的层面,而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化。所以这些都是非常高明的。

  第三条,要善于在政治上保护自己。

  俗话说:官场如战场。政治实际上和战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基本的就很相似。比如分清敌友我、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统一战线,战场和官场在这些方面其实很相似。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政治上做到善于保护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就很难说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人民谋更大的福利。既然在战场上,我们都倡导人民解放军要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战争的首要原则,避免无谓的牺牲,那么在官场上,我觉得我们也要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些县政治生态很庸俗,形成派系势力,如果不入伙就打掉你,所以很难清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出淤泥而不染,有莲花精神,也要有足够的智慧,要能对付。”我觉得总书记所说的那种“对付”的智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在政治上保护自己的策略。

  保护自己还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大家想一想,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越来越面对这样的政治选择的困境。比如,当上级暗示你做一件违规的事情的时候,作为下级的你是顺从地办?还是置之不理?当“一把手”做某件不恰当的事情,要拉你一块承担风险的时候,你是同意还是反对呢?比如,当你尽心竭力为下属和群众办好某个事情,他们却对你冷讽热嘲,甚至到处上访告状的时候,你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怎么样恰当地合理地在政治上保护自己,就变得很重要。

  所以这里有一个故事,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关进笼子里。一群人去草原看狮子,导游告诉大家狮子很凶猛,一定要注意安全,并且用车拉上一个大号的铁笼子。游客们感到很好笑,说这个笼子能够把草原所有的狮子都装进去吗?导游说,不能装下所有的狮子,但是可以把所有的游客装进去。把所有的游客装进了笼子里面去,我们也就可以保证自己不被狮子吃掉了。所以我们说,善于保护自己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自己关进笼子的人。一个成熟老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一定是一个能够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又不失掉原则的人,因为他既能够行君子之道,又能够防小人之奸,这才能成为一个政治上的高明人。

  在这里送给大家一副对联:行君子之道,防小人之奸,不负英雄真气概;修马列之学,谋民众之利,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就应当具备这样老练的手段和高明的政治智慧。总之,要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我认为应当做到三点。第一,讲政治,成为一个行为上的规矩人;第二,学政治,成为一个头脑上的清醒人;第三,用政治,成为一个策略上的高明人。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可以说,我们才能够具备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的初步条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